2024年09月27日 星期五
河西走廊:千古凉州词
第21版:封面报道 2023-10-16

河西走廊:千古凉州词

孔冰欣

在甘肃省嘉峪关市拍摄的悬壁长城。

流经嘉峪关的讨赖河。摄影/孔冰欣

目眩神迷的七彩丹霞。

骆驼城遗址。

张掖钟鼓楼夜景。

猎奇景区:金昌市永昌县骊靬古城罗马风格的大雄宝殿。

讨赖河墩曾被称为“天下第一墩”。摄影/孔冰欣

阳关景区内设有一亭,悬挂着许多刻着边塞诗的木牌。摄影/孔冰欣

悬泉置遗址。

“丝路黄金段”,一片是林木葱茏,巍巍高峰;一片是峭壁险峻,皑皑冰雪;一片是水草丰茂,牛羊成群;一片是大漠戈壁,落日孤烟。

记者|孔冰欣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酒入豪肠,七分醉意邀明月,同上戍楼看太白;余下三分乘风去,陇上驻马闻吹笛。

举目四眺,一片是林木葱茏,巍巍高峰;一片是峭壁险峻,皑皑冰雪;一片是水草丰茂,牛羊成群;一片是大漠戈壁,落日孤烟。

此时此刻,你正站在河西走廊的土地上。

它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东西横贯1200公里,将黄土高原与塔里木盆地一肩挑起,全长几乎占甘肃省东西总长度的一半。

而它的南北方向,是祁连山、阿尔金山,与马鬃山、何黎山、龙首山等山脉连绵展布,仿佛青藏高原与蒙古高原遥相对峙。

既长且狭,形若走廊,又地处黄河以西,遂得“河西走廊”之名。

俯视着河西走廊芸芸众生的祁连山,气冲霄汉,冰川磅礴,则宛若一座伸进西部干旱区的湿岛。

《汉书》曰:“匈奴呼天为祁连。”祁连山所孕育的“天上水”,滋养了河西走廊内数百万人口、牲畜及耕地。石羊河、黑河、疏勒河、党河等水系,亦由此发源。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绿洲城市,才能渐渐发展起来。更重要的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通道——丝绸之路,也是基于这样的前提下,进入世人的视野,并影响了历史的进程。

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试图联合大月氏反击匈奴,但大月氏人无意复仇。于是,“单打独斗”的“孤勇者”大汉,准备采取打通河西走廊并控制西域的战略,彻底隔绝匈奴与羌族的联系。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先后两次出师河西,大破匈奴。浑邪王乃杀休屠王,率部4万余人降汉。从此,河西走廊正式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

既是金戈铁马的古战场,亦为中原沟通西域的唯一通道,依托“丝路黄金段”河西走廊,中国的丝绸与瓷器可一路向西远销至欧洲;产自西域的葡萄、苜蓿、马匹等物产,出于罗马、波斯的金银和玻璃艺术品则源源不断地输入;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商人、僧侣、过客、探险家们来来往往,架起了经济贸易与文化交流的虹桥,撰写了胡天汉月、驼铃悠悠的鸿篇巨制。

千古凉州词,请君为我倾耳听。

扬武威,张臂掖

都是一击即中、直刺胸臆的美,江南如泼墨山水,风骨清俊秀逸,琉璃玉匣里三尺龙泉清光湛湛;河西却似鲜活秾艳的重彩朱砂,朔漠风沙迎面,长枪寒光隐隐,红缨猎猎如血。

自东向西观望,此地主要分为石羊河流域的武威盆地、黑河流域的张掖—酒泉盆地、疏勒河流域的瓜州—敦煌盆地三部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这四座连成一线的郡城,加上30多座属县县城,牢牢控制住走廊地带,仿佛汉朝张开的铁臂,攥住了西域。

凉州七城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武威,又称凉州,历史上曾先后成为五凉古都、唐河西节度使治所、西夏陪都,素享“西北首府,天下要冲”“五凉京华,河西都会”之誉。铜奔马(马踏飞燕)出土于武威雷台汉墓,《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铭》则揭开了西夏学研究的序幕,但几年前从上海出发奔赴河西的时候,我对武威比较深刻的印象,反倒是鸠摩罗什寺。

鸠摩罗什曾滞留凉州近十七年。据《高僧传》载:“什为人神情朗彻,傲岸出群,应机领会鲜有伦匹者。笃性仁厚,泛爱为心。虚己善诱终日无倦。姚主常谓什曰,大师聪明超悟,天下莫二;若一旦后世,何可使法种无嗣?遂以妓女十人逼令受之。自尔以来,不住僧坊,别立廨舍,供给丰盈。每至讲说,常先自说譬喻:如臭泥中生莲花,但采莲花,勿取臭泥也。”由此可见,鸠摩罗什实在很妙,破戒的大师也毕竟还是大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仅这几句译文,便早已注定令信众俯首叹服的宿命。

银武威,金张掖,民间传。吟罢《凉州词》,再唱《八声甘州》。张掖,又称甘州,既是河西走廊上东西干道——河西大道——的重镇,又是南北干道——蒙藏通道(居延海、扁都口)——的要津,其“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莫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到了张掖,合该驱马射雕,去世界第一大军马场——山丹军马场驰骋;在目眩神迷的七彩丹霞,将百万年的地球褶皱尽收眼底,勾兑一份烂漫蒸腾的震撼心情。

红色砂砾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怪石,是为丹霞。那么丹心呢?

丹心也是红色的。

张掖市高台县设有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收埋了80多年前悲剧英雄的赤血丹心。彼时,红军西路军在高台被军阀马步芳团团围困,终因寡不敌众等因素,兵殇河西走廊。浩气长存,永垂不朽。也许,那些壮烈牺牲的红军西路军战士们,魂魄化作鬼雄,日夜守卫着这片他们遍洒鲜血的地方,久久不曾离去。

高台县城西南20公里处的骆驼城乡永胜村西,还坐落着名噪一时的骆驼城遗址。据史书记载和学术考证,骆驼城本系西汉表是县,东汉时被地震毁坏,公元181年迁址。西晋灭亡后,割据河西的前凉张氏政权为安置关内来投的难民,在骆驼城故址建郡,以东晋王都“建康”命名,借此争取北方汉人的支持。376年,前秦灭前凉,建康郡首次易主。而淝水之战前秦失利,给了大将吕光可趁之机。他盘踞河西,拥兵自立,镇压了前凉残余势力在建康郡发动的叛乱,于389年建立后凉。奈何后凉好景不长,出自匈奴支系卢水胡的沮渠蒙逊以建康郡为根据地,纠集各部族起兵反吕,亦使骆驼城成为北凉政权的发祥地。

总之,“五凉”(前凉、后凉、北凉、南凉、西凉)虽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但与争战不休的中原相比,河西地区依然相对稳定,赓续了汉文明的种子,是故,陈寅恪也认为,“五凉”文化是构成隋唐制度的一个来源。唐陈子昂考察河西之后,曾上书朝廷,力陈河西对于边境安定的重要性,并且特意提出甘州的粮食对于河西安危的意义,认为“河西之命,今并悬于甘州矣”。公元695年,大破吐蕃、收复安西四镇的武周名将王孝杰或于骆驼城置“建康军”,高峰时屯兵达5300人。安史之乱后,建康军惨遭屠掠,后荒废。从此,当地沦为牧人晚间的宿营地,有了“骆驼城”的别名。唐末,中央政府丧失了对河西地区的控制权,回鹘崛起,占据甘州,他们的后裔,即是世居甘肃的裕固族。

前尘往事,徒惹慨叹。而今,骆驼城遗址已成国内现存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汉、唐古文化遗址。往西8公里处,则是许三湾古城遗址及周围墓群。这一带总计有汉、魏晋、唐代古墓葬7000余座,是目前国内分布最密集的大墓群。古墓中出土的魏晋壁画砖、木尺、猴形木印、木牍,汉晋纪年简牍、彩绘木马车,西晋纪年彩帛旌铭、彩绘木板画,前秦木板画、牵马俑及铜镜、钱币、陶器等珍贵文物,填补了国内五凉时期的史料空白,为研究古代河西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我对魏晋壁画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流畅、简洁、生动、萌。题材也广泛,从神话传说到农牧业生产状况到社会生活场景,无所不包,堪称“地下画廊”。其中,《牵马、猎犬图》壁画砖呈现了主人牵马远眺,骏马辔鞍俱全、昂首嘶鸣的雄姿,后随的猎犬警视前方,形象地点明魏晋时期丝绸之路商旅仍络绎不绝,商贸仍流通繁荣。或许,当硝烟散尽,经过河西的商队,才是这条“国际走廊”上最值得牵挂的身影。看重丝路贸易、同时被一股莫名的激情所驱动的隋炀帝,就曾穿越扁都口巡幸张掖,并登临焉支山,亲自主持了一场堪称历史上最早的“世博会”,接见高昌、伊吾等西域27国使节,“骑乘嗔咽,周亘数十里,以示中国之胜”。

犹记河西走廊现存最大的鼓楼、张掖地标钟鼓楼(镇远楼、靖远楼)的四面各悬匾额,东为“金城春雨”,西为“玉关晓月”,南为“祁连积雪”,北为“居延古牧”,道迥异风景,造交流温床。马可·波罗的意大利老乡、佛罗伦萨商人弗兰西斯科·裴哥罗梯(Francesco Balducci Pegolotti),曾于14世纪前期编写过一本《通商指南》,提及从塔纳(Tana,今俄罗斯亚速海边的阿速夫)至甘州的行程,还说“路上无论白天、黑夜都很安全”。

东邻武威、西迎张掖的永昌县,位于祁连山北麓、阿拉善台地南缘。当地的一大看点,是有座被称为“罗马城”的骊靬古城,名气甚大。有学者认为,西汉朝廷为安置一支被俘获的罗马军团残部立骊靬县,这里的居民就是残部的后代,一些人出现返祖现象,高鼻深目,头发卷曲。也有学者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骊靬的得名另有其因。

倘若骊靬城的居民的确来自欧罗巴,那他们(的基因)大抵是丝绸之路上走得最远的一批旅客了,至今尚惦记着返回故土,在形貌上烙下提醒。无论如何,河西人可能混合着多民族血液,不奇怪。相互融合、闪亮登场,文明花落花开,丝路落英缤纷,恰是此地的某种常态。

寻酒泉,梦敦煌

张掖的地位,在元朝到达了一个新高度。

元朝创行省制度,在西北集甘州、肃州两地之首字,命名了新设立的“甘肃行省”。甘州正是当时的甘肃省会。肃州,指的是酒泉。甘者,甜美也。饱满的葡萄、多汁的西瓜、籽粒如红宝石一般晶莹亮丽的石榴,代表了甘肃的“甘”。肃者,萧杀也。边塞苦寒,东风不顾,封狼居胥,战事未歇,代表了甘肃的“肃”。

酒泉之名,缘于汉武帝时期该城城下有泉,泉水若酒。公元602年,隋文帝在酒泉撤郡建州,酒泉易名为肃州,取“肃靖宁边”之意。当然,时至今日,酒泉的特产不再是若酒之泉,而是人造卫星;就好比金昌市、白银市没有金山银山,一产镍,一产铜。

当地人告诉我,两千多年来,酒泉都没有“挪过窝”。此外,身为西部边塞军事重镇和丝绸之路重要节点,酒泉境内烽燧、亭障、关隘、壕堑、山河湖险等长城资源富集,汉长城东西绵延达742.9公里、明长城80.6公里,烽燧、城障300余座,长城遗迹居全省之首。

明初,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攻下河西地区,筹措兴建一座新的雄关,抵御仍然颇具实力的蒙元残部。他看中了靠近肃州西部的一块地方,今人耳熟能详的嘉峪关由是诞生,当时隶属肃州卫。鉴于明王朝对嘉峪关以西的关西七卫缺乏根本上的控制力,因此,我们不妨把嘉峪关视为明代长城的某个句号。

长墙映祁连,黄草裹平沙,对无言,忍叹息。开疆复守土,防边保家国,人西望,烽烟起。嘉峪关长城沿线墩台共54座,纵横交错,相互瞭望,是长城沿线守卫的据点和联络、传递消息的工具。而讨赖河墩作为长城第一墩,在执行烽燧报警时起到先锋作用。其西侧地势开阔,便于观察敌兵动静,故担负着传递关南以至祁连山方面敌情信息的重任。

和讨赖河墩一样,悬壁长城亦随嘉峪关演绎过诸多传奇。位于嘉峪关城堡北石关峡口的悬壁长城,因部分城墙自黑山山坡陡跌而下,倾斜45度,仿似凌空倒挂之状,遂得“悬壁”之俗称。游人拾级而上,顺坦处如履平地,险要处如附绝崖,能否成功登顶,也是“悬”得很、心里没底呐。

戈壁里的长城饱经岁月消磨,但兀立向天的残破,亦蕴苍茫独特的力与美。走到这里,历史画卷一帧一帧自动浮现,你会想到张骞、李广、卫青、霍去病的挥斥方遒;也会想到法显的行记、玄奘的经卷、左宗棠的杨柳;你更会想到,“秦时明月汉时关”“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梦里的飞天在何方”……河西走廊的终点暨通往西域诸国的起点,那个“华戎所交,一都会也”的敦煌,已经距离不远了。

“敦煌”第一次出现于汉文史料,应该是在司马迁的《史记》里。“敦煌”亦写作“燉煌”,东汉应劭解释为“燉,大也;煌,盛也”。而后世的各类《地理志》,均采信了这个近乎“标准答案”的说法。唐代,这座攀上荣耀巅峰、却与长安有1500公里之遥的边鄙城市,则被称为“沙州”。

坦白讲,又双叒叕开始堵骆驼的鸣沙山和月牙泉,以及众声鼎沸马不停蹄匆匆打卡的莫高窟,实在无法给希冀体验沉浸式深度游的旅人带来多少如醉如痴的忘我体验。而当地司机热情推荐、夜幕下华灯映照的“敦煌党河风情线”,也让江南长大的我略感疑惑:就这?但是,当夕阳照射在十余米的沙州故城西北角墩上,土墙泛出金黄质感的色泽;当白日在天飞沙铺地,孤身一人悄立烟荒草稀的丝路关驿,四周唯剩下狂风呼啸的声音,我又不自禁地缓缓沦陷——这一瞬,其实无比宁静,时间似乎停止了。

“列四郡、据两关”是汉武帝的号令在国家版图西北角的贯彻。两关,即是妇孺皆知的玉门关和阳关,默认的遗址皆位于今敦煌市。古代地名“山南水北谓之阳”,阳关“以在玉门关南”而得名。需要补充的是,历史上,玉门关随着中央王朝疆域的扩张与收缩不断迁徙,曾三易其址而名称不变。

玉门关、阳关与诸烽燧遥相呼应,构建出严密的军事防护网,也显示了王朝对外开放的一面:汉时通西域,经敦煌有南北两条大道。南道由阳关西出,沿昆仑山北坡西行,越葱岭南部,直抵大秦。北道自玉门关西出,沿天山南麓,越葱岭北部,抵奄蔡再往大秦。大秦是古代中国对罗马帝国及近东地区的称呼,丝路之延展不绝,旅程之曲折精彩,由此可见一斑。

千百年来,既承载着帝国雄心,也寄寓了离愁与思念的丝路关驿,为诗风吹度,早已超脱了作为“关”的具体指代,最终成就国人共同记忆里壮丽沧桑的永恒意象。张骞封博望侯,又被贬为庶人,复官拜位列九卿的大行令,一年多后辞世。投笔从戎、发出“大丈夫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豪言的班超,曾威慑西域诸国,却也在垂垂老矣时渴念“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男人们穿行丝路,建功立业,挥洒血汗;无数汉家女儿的哭喊、挣扎与奋力一搏,同样改写了历史的走向。

今敦煌市与安西县行政区域交界处、安敦公路甜水井道班南侧的戈壁荒漠中,隐藏着一个乍看毫不起眼的“悬泉置遗址”。然根据此地出土的悬泉汉简可知,这座业已废弃的汉代驿站,曾经宾客云集,谈笑风生,接待过带领260人使团的楼兰王、率1074人队伍来歇脚的于阗王,也接待过曾远嫁乌孙、鼎鼎大名的解忧公主。

时间定格到公元前105年,乌孙国王遣使与汉朝交好,并以千匹乌孙良马为聘,提出迎娶汉朝公主。汉武帝遣江都王刘建之女刘细君和亲乌孙昆弥(首领)猎骄靡,但可怜的细君公主因语言不通、思恋故土,出嫁三四年便郁郁而终。尔后,汉朝又遣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完成这场“和亲接力赛”。相比细君公主,解忧公主更显坚毅果决,虽“少年丧父,中年丧偶,老年丧子”,然她在乌孙生活了半个世纪,巧斡旋、抗匈奴、平内乱,千锤百炼,心性、魄力非同寻常,故赢得丝路红颜、女中豪杰的赞誉。

公元前51年,解忧公主上书,言“年老土思,愿得归骸骨,葬汉地”。天子为之动容,准允她荣归故里。据悬泉汉简记载,护送解忧公主一同回京的有乌孙将军和乌孙贵人。而当一行人抵达长安的时候,汉宣帝“闵而迎之”。解忧公主去世16年后,汉元帝效仿和亲旧策,才有了国人更熟悉的“昭君出塞”的典故。又过了854年,唐宪宗第十女、并非旁支宗室的太和公主无奈远嫁回鹘可汗。

魏泓(Susan Whitfield)的《丝绸之路:十二种唐朝人生》,笔触细腻,详尽描摹了太和公主的经历:“她戴着精致的白玉簪,玉石晶莹通透,采自于阗的河床;头饰上的象牙是印度的,青金石产自更西部的巴达赫尚省;她的金项链上饰有珍珠及各类相对廉价的宝石,象征着佛教七宝,由中亚西部的工匠倾力打造;她的佛珠是由波罗的海岸的琥珀制成。”沉香和麝香的混合,令公主吐气如兰;她喜爱龟兹音乐,也学过胡旋舞,善打波罗球……但这一切究竟有什么意义呢,贵为公主,亦只是巩固两国邦交的工具而已。

太和公主是大唐第四位与回鹘可汗和亲的公主。公元758年,不再年轻、曾两次守寡的宁国公主被送往回鹘,岂料一年后又成了寡妇,于是返回大唐。而她陪嫁过去的妹妹,则留下来嫁给了新任可汗。790年,小宁国公主在斡耳朵八里(相当于回鹘首都)逝世;此前,唐朝为了向回鹘借兵攻打吐蕃,已仓促定下将咸安公主作为和亲人选。咸安公主先后嫁给三任可汗,808年去世。820年,拖来拖去,轮到太和公主的姐姐永安公主被选中了;幸运的是,当时的可汗在她离开长安前死了,永安公主遂求皇帝下旨,允许她出家入道,借此逃过和亲之劫——最后,太和公主就成了“替代品”。随着步步深入回鹘的疆土,周遭都是灰蒙蒙的荒芜,与自己习惯了的山明水秀、春花秋叶简直天壤之别,太和公主不得不自认倒霉。

度过两年婚姻生活后,她的丈夫溘然长逝,新可汗随即上位。此后,回鹘政局动荡,太和公主饱受被俘、被拦截、被挟持之苦。842年,唐廷重新获悉了公主的下落。843年,一支唐朝远征军偷袭了回鹘营地,公主被护送回长安。至此,她的中亚生涯落下了帷幕。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中国式“全球化”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国刚指出,西欧亚大陆及北非地区,由于种族、宗教、文化、战争和经济的联系,交流密切。只有更加遥远的极东地区——中国,因为高山(喜马拉雅山山脉)和大漠的阻隔,处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区域,发展出独特的华夏文明。所以,对于西部世界而言,真正具有“他者”异质的东方,不在尼罗河,不在高加索,在天山以东地区,在中国。而把中国文明与西欧亚及地中海世界连接起来的通道,是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远东地区与欧亚非大陆的丝绸贸易,从上古的走私活动,到汉唐时代的边境贸易,乃至大航海时代以来的中欧直接通商,源远流长。其背后的动能,也许是帝王们夹杂着野心和虚荣的政治抱负,也许有商贾们怀揣着发财梦想的各种算计,也许还有僧侣们追求真理、传播信念的宗教热情,以及众多热血男儿不辱使命、不畏艰险的报国精神。此乃近代以前的中国式“全球化”,在物质和精神文明流淌的背后,人类共同的命运,也由此编织在一起。

从河西四郡到安西四镇,从西域都护府到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国力强盛时期的汉唐,是丝绸之路得以建立、巩固与发展的先决条件。而不管是兵燹还是风沙,纵然可能暂时迟滞河西走廊与丝绸之路前进的脚步,却终归无法让交流互通的滚滚车轮真正停下。

大啖红柳烤肉、羊杂汤、驴肉黄面、“三套车”(行面、腊肉、茯茶),再啜几口杏皮水、罐罐茶,一代代河西人韧劲正足,在这片土地辛勤耕耘,一手抓资源开发,一手抓防风固沙。如今,无论是勾连东西,还是牵搭南北,国道、高速、铁路……多条重要交通线均仍遵循古代陆上丝路的大致轮廓,经由河西走廊,继往开来,续写辉煌。壮志不言愁,再饮葡萄酒。长风几万里,一笑策马游!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