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的“上海首届老年学习课程展”。 图片提供/上海开放大学
左图:智慧养老已在路上。
从陪诊师到“外包儿女”,从“跨代共居”的养老社区到AI陪伴机器人,近几年出现的养老产品和服务愈来愈关注老年群体当中那些无法被量化的东西——爱、陪伴和尊严。
记者|金姬
国金证券预测,到2025年,中国“陪伴经济”市场规模将突破500亿元。这一被催生出的新型消费需求背后,既是社会老龄化与家庭结构变化带来的现实需求,也揭示出当前医疗照护与情绪支持的巨大市场潜力。
《新民周刊》发现,从陪诊师到“外包儿女”,从“跨代共居”的养老社区到AI陪伴机器人,近几年出现的养老产品和服务愈来愈关注老年群体当中那些无法被量化的东西——爱、陪伴和尊严。
外人陪伴,需要规范
丧偶、失独、离异、子女异地……种种现实原因,击穿了一些家庭的传统养老防线。“外包儿女”业务在今年突然火热,也就不足为奇了。
今年3月,主业是经营露营灯的彭磊与8个朋友在辽宁大连组建临时团队,最初的业务主要为陷入追债困境或情感纠纷的客户提供临时护卫服务,但现实需求却将他们团队的业务拓展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方向——“外包儿女”服务。彭磊的团队成员大多身材魁梧、外表强悍,既能陪老人看病买菜、聊天逗乐,必要时还能帮忙“撑场面”、调解矛盾。
到了今年7月,团队发布的去养老院探望老人的视频“爆火”之后,在短短2个多月内,就由最初的9人发展至上千人,在山东、广东等地设有分部。据悉,彭磊的团队并没有固定的定价表,而是根据任务难度收取佣金,从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
事实上,今年各类平台上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外包儿女”业务。广告词往往是“外包儿女,做您的临时家人,替你看望父母……”此类服务“商品”,标价在300元至500元之间。
由于“外包儿女”服务还是一个新兴事物,服务水准层次不齐,随之而来的隐患也不容忽视。例如,服务人员不是持证上岗的护工,护理知识欠缺,遇到突发状况很难正确应对;“外包儿女”与老年人的相处过程可能引发财产纠纷,牵涉法律问题;“外包儿女”毕竟不是亲生子女,靠金钱维系的“感情”一旦疏离,可能对老年人的心理造成伤害。
毫无疑问,作为陪伴经济的一部分,“外包儿女”这一新服务既需要培育,更需要规范。
在“外包儿女”出现之前,陪老人看病的陪诊师业务早就诞生,而且专业性要求更高,也愈来愈规范。
陪诊服务半天服务收费多为180至320元,全天300至600元。
但由于此前没有统一的规范,陪诊公司是以“家政”“医疗咨询”“健康管理”等不同的名义注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收费标准也差异较大。另外陪诊师的职业背景也不同,有医护人员、社工、志愿者、家政服务人员等。担心遇到医托、怕钱财被骗、怕不够专业,成为老人陪诊的三大顾虑,而对于从业者来说,有时候跟“黄牛”、医药代表等界限不清也成为他们的困扰。
作为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且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上海在规范陪诊业务方面走到了全国前列。上海市民政局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末,上海市户籍人口达1537.98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37.6%。今年1月,上海市民政局联合市卫生健康委印发《上海市老年人助医陪诊服务试点方案》。
上海开放大学于今年3月启动2025年全市陪诊师培训,到6月底,来自虹口、浦东、黄浦、静安等11个试点区共计1203人顺利结业。上海开放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陪诊服务的特殊性,决定了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就医流程,更要具备沟通能力、心理支持技巧和人文关怀意识。对此,学校组建由高校教师、医疗专家、养老服务从业者等共同组成的多元师资团队,设计涵盖政策法规、服务规范、医患沟通、老年心理等内容的实务课程。
如果说“外包儿女”和陪诊师是对老人一时的陪伴,那么目前各地养老院兴起的“跨代共居”模式则希望年轻人能够为老人提供更加长久的陪伴。
2019年,浙江杭州滨江区民政局联合阳光家园率先试点推出“陪伴式”养老服务项目,年轻人以免租的方式入住养老院一年,每个月要为老年人提供至少10个小时的陪伴服务。
由此,年轻人住进养老院的陪伴服务在全国各地纷纷试水——
2024年1月,广东佛山南海区养老服务业协会发出招募信息,面向社会招募青年到佛山市畅享荟养老公寓入住,条件是需要为养老院提供志愿服务。每个月提供不少于20小时的志愿服务,即可以1000元/月的优惠价入住广东省四星级养老机构的单间公寓。
2024年2月,浙江丽水缙云县养老院决定,对18岁到45岁的中青年人开放出租员工宿舍。起始房租费用为每月1000元,住客提供10小时志愿服务可减免200元房租,服务20小时减免500元,服务30小时则可免去房租。
此外,江苏苏州市几家养老院已开始尝试“代际融合”新方式:年轻人通过累积养老服务时长,兑换在养老院的住宿资格、抵扣房租。如1个月服务时间满10个小时,当月房租可以减至300元。年轻人和老人们同吃同住,进行“跨代社交”。
对于这些养老院的陪伴模式,不少网友表示超划算,要带家里的长辈住进去。还有网友表示,这就是未来的社区养老,这种模式值得开发。
由于这种模式还处于各地试点阶段,究竟会给老人带来多少“有意义的陪伴”还不得而知,是否值得全国推广也有待观察。
AI机器人陪伴,技术和伦理都有考验
今年5月,工信部、民政部发布《开展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试点期为2025至2027年。国泰君安的研报指出,陪伴机器人在老年人群中的潜在市场规模约为4200亿元人民币。
上海市民政局计划到今年年底,在全市率先打造100家智慧养老院。其中一些养老院,已经配备了跳舞机器人、保洁机器人、下棋机器人或送餐机器人。
位于普陀区的城怡养护院,从2023年5月正式运营,为民政部门力推的智慧养老院,通过打造“从入院到离院”的全周期智慧服务体系,强化数字赋能,提升养老“新能级”。在城怡养护院有两个机器人——小城和小怡,一个负责娱乐,一个负责消毒保洁。
今年7月,全国首家以“AI+养老”为主题的体验店“晞颐·AI体验馆”,正式亮相上海徐汇西岸模速空间。在其中的“陪伴机器人”区域展示多款精选产品,有汤姆猫AI大模型机器人、桌面手办级灵童机器人等,还有能用家乡话唠家常的智能音箱、记录家族故事的智能相框等产品。事实上,智能服务养老机器人多年前就已在全国开始试点。
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教授、复旦大学AI向善与数智养老研究中心主任申琦在今年5月题为《AI如何对待正在变老的人》的演讲中表示,从2021年开始,她和她的学生就将一款工信部指定的陪伴机器人,送到河南、山东、福建、香港近50家老人的家里当中。遗憾的是,将近四成的子女因为担心老人接到诈骗电话或泄露隐私而把机器人头顶上插的电话卡拔掉,22%的家庭会把机器人从老人家里拿走挪作他用。与此同时,当技术的连接越来越便捷和紧密,老人反而会担心真实的陪伴越来越稀缺。
从去年开始,申琦和她的学生团队一起,把装有7款大模型的手机和平板,送到了上海十几家街道、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老年食堂、老年社区活动中心的60岁到89岁的老人手中。结果发现,在不断的交往过程中,大模型逐渐从机器变成了老年人想要去聊、去对话的伙伴。
从商业角度来看,养老机器人是一片蓝海。据方正证券研究中心数据,智能机器人在养老领域的渗透率不断提升,市场规模高速扩张,未来市场空间十分广阔,2023年市场规模已达到近250亿元,预计到2030年,智能养老机器人有望普遍落地。在业界,有关AI技术对于老年人的情感服务,不仅关注其技术层面,也关注其潜在的伦理风险。AI陪伴养老推进缓慢,技术并非无法触及,而是商业化落地途中布满了现实的挑战。首要的难题在于产品本身——老年用户的要求比想象中更高。此外,老人是否会因为对AI产生过度依赖而减少真实的社交,也是所有从业者都必须面对的伦理问题。
申琦表示,高龄少子化、长寿时代、城乡倒挂的社会结构转型,需要技术介入,来缓解个人乃至整个国家的养老压力。真正的数智养老不是用智能设备全权接管父母的老年生活,不是用“算法在场”代替现实陪伴,而是应该帮助我们守护老年人作为独立个体的精神疆域,让他们不会在数字鸿沟面前张皇失措,让数智技术真正成为子女和父母之间的信使和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