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球员心里急啊!
第A06版:聚焦 2020-05-25

球员心里急啊!

“解散潮”后是否还有“失业潮”? 徐杨一凡

一大批青年球员或面临“无球可踢”

这世界倒塌了,并非轰然一响,而是唏嘘一声……

5月23日,中国足协的两纸公告,彻底为16支职业球队开了“死亡证明”,其中多为近10年间才注册成立的年轻俱乐部,没有大财团的背景支撑,就好像一群无名的兵,凭着一腔热血在低级别联赛中下游浴血奋战,好不容易在战场上活了下来,却也在战斗中耗尽了全部的力气,最终虚弱地死于长期饥馁。

对于辽足、上海申鑫这样创立时间较长,又曾经在顶级联赛留下过印记的球队而言,足协的宣判或许更像是为一场闹剧正式拉上帷幕,再轰轰烈烈的起承转合,如今都落入尘土,唯有一声长叹久久不息。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徐杨一凡

亡于“断粮”的上海申鑫,走得不算太体面,一整个赛季的大比分连败和提前降级就像是一场噩梦,醒了很久还是很惶恐。

以一位民营企业老板的足球梦为基石,申鑫在中国足坛坚持了17年,渐渐在从不缺职业球队的上海琢磨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生存方式。隐于郊区,不与申花上港争抢市场,热衷于青训,打造出了一套自给自足的育人体系,每年的投入约为3000万元。就俱乐部本身而言,是具备了长期以低成本平稳运营的可行性的,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投资人能始终给予稳定的资金支持。

和辽足转手所需的高达6亿元的资金量不同,接手申鑫只需承担约7000万元左右的债务,但哪怕是这样的价格,依然无人愿意支付。

早在2018赛季末,申鑫便已经开始寻求转让,当未能如偿所愿,俱乐部不得已依靠售卖主力回血。据俱乐部管理层表示,球队上赛季前筹得的资金只够半年的支出,当时曾计划在赛季中期便退出联赛,最后考虑到维持联赛的稳定,以及为年轻球员们提供平台的初衷,才咬牙踢完了整个赛季,至于队员的工资奖金,俱乐部早就无能为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闹剧的发生便在所难免。球员曾多次罢训抗议欠薪,球队也两次提出罢赛,最终在中国足协和上海足协的紧急援助下才勉强从一地鸡毛中扫出条路来。

后来,球员们拿着一张老板徐国良亲笔签字的欠条,就乖乖离开了俱乐部,各自另寻出路,不少人甚至因为申鑫俱乐部没有宣布解散,而继续保留着有朝一日能回来踢球的想法。球员们从不担心徐国良会毁约,他们知道他素以讲义气出名,他们共同的愿望是老板的经济状况能早点恢复。

另一方面,徐国良也自始至终都将球员们的诉求放在心上,过年前,他曾考虑过想办法筹集资金为球员们先发上一个月的薪水,因为他知道那会儿正是大家最需要花钱的时候,无奈最终受客观因素影响未能实现。用徐国良自己的话说,母公司衡源是有良心的企业,保留申鑫俱乐部的用意之一,就是不赖账。一旦进入破产清算,俱乐部便能一定程度上免除巨额债务等责任。

申鑫的故事,更像是一家子人因为突发变故而被迫分离,但即使大家相互间能包容体谅,且仍有留恋,这故事也已经画上了一个句号。

再就业困难重重,球员“降低需求”——

“工资无所谓,有球踢就行”

接二连三的球队解散,令这个原本就已经无比漫长的休赛期,变得越发折磨人。新赛季何时重启迟迟未定,各队招兵买马的工作被迫搁置,还有太多曾放出风声的政策没了回音,在看似风平浪静的当下,焦虑的情绪如同暗流,涌动在球员之间。

按照保守估计,今年的“解散潮”至少会导致超过200名中超、中甲、中乙三级联赛的职业球员失业,尽管足协有意执行类似“解散队球员不占用转会名额”的措施以做出一点补救,但对一些年纪稍长的球员来说,退役或去业余联赛另寻出路,似乎在所难免。

以申鑫球员为例,上赛季坚持留队的主力队员如孙一凡、柳超、徐骏敏等已经相继找到了下家,表现出彩的一年级生如林嘉豪、徐越、张家欣等也已经各自有了去处,而诸如江文涛、林驰宇、王君等U 21小将则在职业球队的预备队寻得了一席之地,至于那些已经过了能靠“政策”上场的球员,至今大多仍未能有明朗的未来。

不仅是僧多粥少的缘故,疫情也成为了影响球员再就业的一大因素。申鑫某位球员曾在疫情前无比接近签约某中乙新军,但之后却因被困老家而与这个机会失之交臂,如今正在一家中冠球队试训。也有的球员因为找不到合适的球队,只好先跟着业余球队训练以保持状态,甚至开始考虑以开网约车等副业挣钱养家,还有U 23的年轻队员甚而有了放弃走足球路、重返校园的念头。

“今年找队太难了。”有申鑫球员无奈道,“工资多少无所谓,稳定、能有球踢就行了,哪怕中冠我也认了。”也有天海球员在接受采访时叹气道:“不管去的地方如何,现在要求也不高了,别失业就行。”

“苟活”球队欠薪仍具普遍性

垂死挣扎无果的还有天海和四川隆发,两者都在艰难保级后重新失去希望。只不过,长期欠薪的隆发在转让无望后早早便宣布了解散,而上赛季经营状况再困难也坚持发放薪水的天海,在最接近新生的时候,轰然一声坠入谷底。也算是殊途同归了。

按照中国足协的说法,天海、深圳鹏城、杭州吴越钱唐、菏泽市曹州和南京巴兰塔五家俱乐部是主动申请退出职业联赛的,辽宁、申鑫、四川隆发、广东华南虎、银川贺兰山、大连千兆、福建天信、延边北国、吉林百嘉、南京沙叶和保定英利易通这11家俱乐部则是因为存在未能解决的欠薪问题而被取消注册资格。

当然,若仅仅是被取消注册资格,这些球队完全可以在来年重新注册,但这意味着它们之前所有的注册都得推翻重来了,和新组建的球队一样,得从省市级协会的赛事一点一点重新打起。

事实上,就算在已经获取准入资格的球队中,欠薪仍然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若要杜绝此类现象发生,最大程度地保障球员利益,或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球员合理讨薪却加速了失业

也许是情绪在漫长的等待中都消磨殆尽了,当楼上住客的另一只鞋子终于落地,人们反倒松一口气。原先疼得人昼夜难眠的回忆变成了一块淤青,只有在触碰到的时候才叫人痛得猛一哆嗦,其余时间也能渐渐不再想起了。生活还是要继续的嘛。

“遗憾”,是这段时间出现频率最高的词。看球有点年数的人,总是会对自己主队以外的球队拥有一些独家记忆的,比如哪场比赛赢了对手个痛快,比如哪位球员从这里加盟那里,比如去哪个客场的旅途难以忘怀……一个个最终消失在职业足坛的名字,从某种程度来说,也带走了别队球迷一部分的年华。人类的悲欢不一定相通,但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被感受,被理解。

半年前的一个秋夜,辽足队员和远征球迷曾在苏州奥体中心振臂欢呼,观者无不动容。那个晚上,摇摇欲坠的辽足在与苏州东吴的升降级附加赛中取胜,苦苦保住了一个新赛季的中甲席位。就在大多数人都以为只要能留在中甲联赛,长期面临财政问题的球队便有重生希望的时候,现实却狠狠地向这支球队泼了一桶冷水。

高额的债务缺漏令有意接手的下家望而却步,长期的欠薪问题令球员苦不堪言,但俱乐部仍心存侥幸,以未经允许的代签将意味着准入资格的工资奖金确认表上交足协,只是这欲盖弥彰的行径最终被走投无路的球员举报,给了原本就奄奄一息的辽足致命一击。

如果不是这封举报信,或许这支曾经的“中国足球十冠王”还能在耳顺之年蹒跚征战新赛季。“如果张野他们七个人不举报,足协不会要求辽足交银行流水凭证,这个赛季也可通过审核。”有内部人士说道。

只是这样的强撑,又有什么意义呢?和一家老牌俱乐部的“情怀”相比,球员的生存困境难道便不值一提了吗?即使在股权“零转让”的情况下,想要起死回生,辽足也需要至少5亿元的资金支持,这样巨大的缺口,不是肯等就能解决的事。要知道,辽足球员们2019年全年没有拿到一分工资,他们唯一的收入,是赢了与苏州东吴的两场保级附加赛后,俱乐部下发的奖金。而这奖金,也不过是最初承诺金额的一半。

略显讽刺的是,那夜因败给辽足而未能如愿冲甲的苏州东吴,一度传出了或因升级无望和资金问题而解散的消息,如今却又因辽足等队的退出获得了递补资格,成功搭上了新赛季中甲联赛的末班车,前路似乎一片光明。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