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婷接受采访
杨扬在会议现场
全国两会正召开,在此次与体育相关的提案和议案中,从学龄前儿童到青少年这一经常被统称为“孩子”的群体再度被聚焦。朱婷提出“体育教育‘关口’前移,启蒙应从学龄前儿童开始”,杨扬倡议“加强社区儿童青少年体育设施规划和建设”……而呼吁“把体育列入中高考必考科目”的发声无疑最能牵动“有孩家庭”的关注。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章丽倩
朱婷——
体育教育“关口”前移
这次,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女排队长朱婷带来的议案是《体育教育“关口”前移,启蒙从学龄前儿童抓起》。她表示,之所以准备这个议案,与自己过去两三年在国外职业联赛打球的经历有关,通过观察、了解和对比,她深刻体会到了国内外体育文化的差异。
朱婷举例说,她发现国外俱乐部里的队友与她的成长经历完全不同,“她们中很多都并不是像我这样,当年因为个子比同龄人高才去打排球。她们从小和爸爸妈妈一起玩球,因为喜欢才选择投入到专业训练中。”后来,朱婷开始有意识地关注国内外少年儿童参与体育运动的情况,关注他们的家庭对待少年儿童参与体育的态度。
“我觉得国家现在非常重视体育教育,正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指导下,有序推进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如何真正让体育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所谓体育文化的深度与广度,究竟从何而来?通过思考和调研,我认为体育教育的‘关口’应该前移到学龄前儿童,重视幼儿体育启蒙,早早在小朋友心里种下参与体育的种子,让运动成为伴随一生的习惯。这关系到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也关系到我们全民族身体素质的提高。”
“一些家庭体育氛围和运动理念都有些缺乏,有的老人带孩子往往会说‘孩子慢点跑、别摔着’,这其实并不利于孩子的发育。”朱婷说,有调查显示我国3至6岁儿童的体质不是很好、眼睛多近视,这也源于儿童接触运动项目较少、启蒙时间偏晚。
朱婷建议,要注重对孩子运动兴趣的培养,幼儿园要完善相关师资力量。“让儿童提前接触一些运动项目,增强体质的同时还能增强玩的兴趣,在玩的过程中可以提高自己,对于身体发育、协调能力、智力发育,都有很大的帮助。”
杨扬——
加强社区儿童青少年体育设施规划和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运动员委员会主席杨扬表示,今年她的提案主要关注社区内儿童、青少年活动空间和设施不足以及社区体育文化培养的问题。“往年精力主要放在学校体育方面,现在觉得社区体育必须要提了。全民健身上升到国家战略,近几年国家也一直在这方面做整体规划和建设,其中青少年儿童的需求亟须关注。”
在之前一段学校停课、社会化培训机构停业的特殊时期里,许多家长与待在家中的孩子日日相对,由衷地接受并认同了一个新词汇——“神兽”。身为母亲的杨扬对此亦是深有体会。“前不久,我参加了全国政协远程协商会议,也听取了来自其他省市十几位委员关于全民健身的发言,其中一位委员提到了青少年体育,但也集中在学校体育。我觉得青少年社区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的确被忽略了。尤其在这次疫情期间,孩子们在家里待得时间久了,我们才注意到家庭周边的社区体育设施是远远不够的。”
杨扬表示,在社区体育活动空间里,现有设施及标准更多倾向于成年人甚至老年人使用,适合青少年尤其是学龄前儿童的非常少。“使用成人体育设施对小朋友来说有一定危险性。”所以,确实有在社区里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合适运动设施的必要性。
前一段疫情期间,杨扬常带领着自家孩子进行玩耍健身,但如果搁在平时的话,她表示会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跟年龄相近的小朋友们玩在一起,而且最好能玩得更专业。“学校体育固然重要,但也不能把孩子所有的课余活动都放在学校。希望社区成为学校体育的强力补充,也希望有更多的家长志愿者参与进来,形成一种社区文化氛围。”
同时,她还建议要加强社区体育文化的培育。“我觉得体育要上升到文化层面才能有大的发展。体育的文化和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不太一样,2008年的时候我们看到体育文化更多是用书法、绘画的形式展示出来,实际上体育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看体育发达的国家,周末时基本都是家长们、孩子们在各种球场上运动,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也能拉近亲子关系和邻里关系。”
杨扬建议,将社区儿童青少年体育纳入全民健身、社区发展等范畴;制定儿童青少年体育设施的相关标准,指导社区体育的规划、设施的建设和使用等工作;营造以青少年儿童体育活动为纽带的社区文化,培养儿童青少年社区体育指导员志愿者队伍等。
张常宁——
加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女排队员张常宁带来的议案是《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
张常宁表示,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一环,高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对带动学校体育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和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高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为投身体育的青少年提供了升学渠道,为高校营造体育氛围,同时为专业队运动员解决了文化学习难题。
张常宁针对这一问题提了两点具体建议:“一是加强政策引导,进一步提高体育在学生的综合评定和升学指标中的权重,把政策要求转变成学校学生的重视和加强体育的自觉行动。第二个是提高招生比例,比如把高校运动队的招生规模,由不超过本校上一年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1%提高至10%,这样做能够进一步激发青少年的体育锻炼热情,带动更多青少年投身体育,从而推动高校体育更好更快地发展。”
邹凯——
留住更多一线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体育职业学院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邹凯的提案是《留住更多一线人才,让优秀的运动员在退役后继续为国效力》。
“主要是希望留住一线人才,为竞技体育培养输入更多有实力的运动员。”邹凯认为,退役的奥运冠军和世界冠军留在一线的话,能够继续发挥他们的专项特长,并且将宝贵经验和优秀理念传承给下一代运动,帮助后者提高对技战术的认识和赛场上关键时刻的应对能力,从而继续为中国竞技体育争光添彩。
百余名委员联名——
把体育列入中高考必考科目
为中小学生减负的口号喊了多年,但在中小学的校园里,书包越来越重,近视率居高难下,甚至孩子们为写作业而牺牲部分睡眠时间的情况也屡见不鲜。为此,由全国政协委员吴志明领衔提交、已得到百余位委员联名的提案《关于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为中小学生松绑减负》,已不再就教育论教育——而是把突破口瞄向了体育。
该提案建议重新疏理制定国家教育评价体系,将体育列入中高考必考科目,并给予语文、数学等主科一样的考分权重,激发学校、家长、学生的内生动力,真正实现为中小学生松绑减负。
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19中国青少年儿童睡眠指数白皮书》显示,中国6到17周岁青少年儿童中,超六成睡眠时间不足八小时,课业压力成为影响孩子睡眠的第一因素。来自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学生肥胖率已经超过10%的“安全临界点”,“小眼镜”、“小胖墩”越来越多。
虽然国家和各地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进教育减负,但实际上孩子们的负担还是“越减越重”。提案分析,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育才观念依然陈旧,现行基础教育评价体系仍存在“唯分数、唯排名、唯升学、唯文凭”的痼疾;校内课本数量有增无减,校外辅导文山题海;以及对体育科目的不够重视。
吴志明等委员提出,全社会应切实转变育才观念。为此,建议要扭转各行业招录人员唯名牌高校、唯文凭学历倾向,重视考察求职者的综合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做到唯才是举。同时,加强社会宣传和对家长的引导,将孩子的身心健康排第一位,尊重教育的规律和孩子成长的自由。
提案还建议,全面提高体育权重。探索实施体育教育测试过程性评价,将体育科目纳入中高考考试科目范围,并设计与语文、数学等主科同等分数,激发学生、家长、学校内生动力,主动增加体育锻炼时间和师资投入。同时,保证中小学校公用经费中有合理的比例用于体育支出,提升学校体育场地和设施;鼓励体育专业人士到学校兼职开展体育教学,带动校园体育活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