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小体鉴宝 云听文化藏珍 上海运动员转战职场屡创佳绩
第A14版:上海体育/新闻眼 2020-05-25
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优秀教师、创业翘楚……

上海运动员转战职场屡创佳绩

丁荣

高宏霞转型成为城管

孙吉转战青训领域 本报记者 陈嘉明 摄

诸韵颖成立排球俱乐部 本报记者 陈嘉明 摄

■编者按:运动的5月,上海体育已按下复工、复产“快进键”,全面进入复苏阶段。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上海体育正用一波又一波的创新举措,跑出“加速度”,为申城市民带来更多体育新体验、新服务。《东方体育日报》每周将推出上海体育“新闻眼”栏目,通过解读、分析、评论、综述为读者“换一种方式”看上海体育:我是你的眼,带你领略上海体育的精彩无限。

“就业”二字,在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38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上海退役运动员的就业情况如何?记者从上海市体育局获悉,2020年上海市体育局系统共有108名运动员办理了退役手续。多年实践证明,虽然离开熟悉的赛场,但上海退役运动员在职场依然很“抢眼”,照样可以屡创佳绩!

专题撰稿 本报记者 丁荣

退役后笑傲不同职场

昔日中国女足主力中后卫高宏霞,被球迷们称为“铜墙铁壁”,获得过29个全国冠军(含两次全运会)、六个全国亚军;如今,她是静安区城管执法局执法大队大宁路街道执法中队的“定海神针”。12年里受理15000多个投诉件,解决率高达95%,2019年,她还当选了上海市“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从女足国脚到城管队员,虽然换了“赛场”,但面对各种复杂的执法过程,高宏霞都能像在球场上一样冷静、执着。把女足精神当成座右铭的高宏霞表示,曾经人们说我是谱写传奇的“铿锵玫瑰”,现在,我是一名扎根于社区、奋斗在基层一线的普通共产党员。未来,我将一如既往地带着初心和使命,在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岗位上砥砺奋进,不负这一身的“星空蓝”。

“亚洲栏王”陈雁浩、现代五项世界冠军曹忠荣……把自己的冠军梦传承给后来者,从上海队到国家队,到处都有上海优秀运动员当教练的身影。随着体教融合发展,上海的校园里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退役运动员身影。朱颖文、庞佳颖这两位上海的游泳世界冠军分别来到交通大学和同济大学这两所著名高校任教,朱颖文还荣获了校园“最佳教练员”称号。她说:“从专业队到这里,我付出了不少,但我学到了更多。我学会了管理,也学会了如何和年轻人沟通交流。我是教练,更是一名学生。教学相长,我希望能继续在这里,为我喜爱的事业培养更多的大学生运动员。”

随着上海体育产业风起云涌,体育企业家中就不乏退役的优秀运动员,首当其冲的要数拳击奥运冠军、世界冠军邹市明,以及女排前国手诸韵颖和男足前国脚孙吉。邹市明退役后成立了多家公司,一手为年轻拳手探索职业新路,一手推广拳击事业。诸韵颖则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排球俱乐部,在申城大力推广青少年排球运动的普及与提高。孙吉同样成立了足球俱乐部,立足青训,将足球带进了申城许多校园。

坚韧+专业广受单位好评

3岁开始在黄浦少体校练体操,再到上海体操队、蹦床队,去年上海的蹦床世界冠军陈凌茜选择结束25年的运动生涯,转型职场,成为了浦东新区绿化管理事务中心的一名机要秘书。从蹦床运动员到机要秘书,一动一静,这个“跨界”有点大,但对陈凌茜来说,却丝毫都不畏惧。在工作岗位上陈凌茜不断地向前辈虚心讨教,用百分之百的认真态度完成每一项工作。经过一年磨砺,陈凌茜不仅适应了新岗位,还获得了单位好评。她说:“队里有句话叫,走下领奖台一切从零开始。对于刚踏上职场的我来说,也是从零开始,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学习进步!”

原上海棒球队运动员王慧栋在退役后来到上海市青东强制隔离戒毒所工作。在工作中他发挥了自己的体育专业特长,形成了一套广受认可与好评的“3+2+1”的身体康复训练模式,通过舒缓的运动训练,如太极康复操、健心康复操等,帮助戒毒人员舒活筋骨,调节情绪,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降低大脑的“觅药性”。如今,王慧栋已成为青东戒毒所康复中心主任。

精准服务助力运动员转型

退役运动员能够从“体育人”顺利转型为“社会人”,离不开上海市体育局的精准服务和助力转型。据悉,为做好疫情防控期间上海市退役运动员就业保障工作,今年市体育局主动靠前,早谋划、早部署,为今年退役的运动员拍摄了个人风采写真集,在为运动员珍藏记忆的同时也编制了2020年上海市优秀退役运动员简历手册。早在今年4月,市体育局就开始向全市16个区的用人单位推介退役运动员。目前,已有不少退役运动员已经接到了面试通知。

下一步,市体育局还将为退役运动员开展“三个一”服务,5月底举行一场线上就业指导培训,6月初举办一场运动员退役仪式,6月底举办一场用人单位与退役运动员的双向见面会。将通过一系列服务举措,为今年的退役运动员“扶上马、送一程”。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