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让体育回归教育
第A11版:专题 2020-05-25
全国政协委员姚明提出建议——

让体育回归教育

薛思佳

姚明参加“两会”

“没有文化的运动队也是没有战斗力的。在新的历史阶段,需要在义务教育阶段,让体育回归教育,培养的是有知识、有文化的运动员。”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姚明在一份题为《体教融合不能忽视人格塑造》的大会发言中提出建议,让专业运动员都加入到义务教育行列中。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薛思佳

支持鼓励中小学校与体校加强合作,增加青少年人才的培养

体校教师进教师编制,在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继续教育等方面纳入教育系统统筹

提高基层教练员、裁判员待遇,鼓励基层教练员参与学校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

将适龄体校学员、专业运动员全部纳入义务教育体系,提升专业运动员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

姚明认为,围绕体教融合的各类顶层设计、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应当以人为本,在促进青少年强身健体同时,不能忽视人格塑造。姚明表示,没有体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离开教育的体育是不牢固的,因此要建立涵盖基础体能、专项技能、专业竞赛的社会化体育教学体系,扭转学校体育课“重体能、轻技能”趋势;要继续按照“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模式,进一步扩大专项体育课教学规模;发挥体育系统优势,引入社会资源,以社区为依托,提升校外比赛规模、质量。

姚明指出我国目前很多项目的后备人才储备并不雄厚。以男篮为例,中国男篮国家队成员的选拔面基本为CBA联赛20支球队的350名左右的球员,而在征战CBA的这些球员中,有60%左右的球员由辽宁省、山东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河北省、江苏省这六个省份输送,仅有22名球员来自非专业渠道,因此姚明认为,男篮青训渠道的拓宽,是当务之急的问题。“现阶段要进一步拓宽青训渠道,防止‘人才断层’。”姚明说道,“专业运动员的培养周期一般在8至10年左右的时间,而高水平的运动员更是难能可贵,需要更多的时间,更为细致的打磨和培养。”

在体制改革的关键阶段,姚明表示要特别密切关注各个项目的后备力量培养,避免出现新的体系没建立、旧的体系没人管的不利局面,他建议理顺包括学校、职业俱乐部、专业运动队、社会机构在内的人才输送机制,做到“谁培养,谁受益”;消除行业壁垒,化解职业俱乐部、运动员升学壁垒。

此外,姚明还建议,将适龄体校学员、专业运动员全部纳入义务教育体系,提升专业运动员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具体建议包括:鼓励中小学校与体校加强合作;体校教师进教师编制,在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继续教育等方面纳入教育系统统筹;提高基层教练员、裁判员待遇,鼓励基层教练员参与学校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

“普及”是现阶段优先级

近日,中国篮球协会与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在北京大学签署《促进体育融合发展谅解备忘录》,签字各方将发挥各自领域优势,在篮球项目上深化体教融合,共同促进青少年健康和中国篮球发展,这也是继2017年各方在上海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后的进一步携手。“我相信此次战略合作一定可以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体教融合之路。体教融合绝对不是口号,而是很好的未来。”中国篮协主席姚明说道。

自2017年担任中国篮协主席之后,姚明始终致力于推动“体教融合”在篮球项目中的发展,无论是启动尘封半个世纪的“小篮球计划”,抑或是为大学生球员拓宽迈入职业联赛的道路,正如他在2012年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时期所说的那样,“我非常坚持体育是教育的一部分。我希望我们的体育,体教分离的情况可以重新得到认识,并且重新拼装在一起。”

据了解,相较于各方在2017年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此次备忘录的内容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有所加强和提高,一共分为“推进篮球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等有关工作”、“努力实现篮球赛事数据共享”、“合理设置参赛资格、联合培养篮球人才”、“中体协与中国篮协联合推广‘小篮球’项目”、“加强宣传及市场开发等领域合作”等五大板块。“大学篮球对整个社会来说是一个广泛的品牌,不仅是体育人才从那走出来,我相信其他的行业人才都在产出,我们必须认清这样一个方向。”中国篮协主席姚明相信学校能够培养出越来越多优秀的体育苗子,“当我们有一个坚实的平台之后,再加上我们原有的专业培训体系的一种弥合,加强之后会形成一个更加坚固的品牌。我坚信的一句话就是有了平台不一定有高度,但是没有平台一定没高度。”

在之前接受央视《新闻1+1》节目采访时,姚明曾坦言体育只有和社会更加紧密地捆绑在一起,才能更有潜力地向前发展,而如今中国篮协和中国大、中学生体协的合作更让外界看到了中国篮球改革的坚定步伐。“以前体育和教育的目标是不一样的,体育系统就是拿金牌、拿成绩,教育系统的目标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立德树人。我们跟中国篮协合作,首先把目标和任务达成一致,从培养全素质人才的角度,去发展整个中国篮球,包括弘扬篮球文化。”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副主席申震说道,而在姚明看来,中国篮协合作的出发点是希望夯实项目发展的基础,即致力于金字塔的底层,将其做大做强,“普及是最基础的一个问题,如果没有普及,那就没有提高了。我们在每一个阶段必须有优先级,要看得非常非常清楚。”

打通参赛壁垒,实现“数据共享”

随着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到中国篮球的发展当中,部分青少年篮球赛事正在学生群体中变得愈发火热,但与此同时这些校园赛事却和中国篮协举办的U系列青少年赛事存在一道“隐形”的壁垒,导致同一年龄段存在两种不同的竞赛体系。“原来我们学校系统的比赛从参赛资格上要求学生一定要在籍、在读、在训。违反其中任何一条,是没有资格参加教育系统的比赛的。”申震说道,“但在可预见的未来,我们鼓励职业运动队,利用好的场馆设施、高水平的教练团队,去帮助学校运动队提供训练的资源,提供高水平的训练。”

据悉,中国篮协和大、中学生体协还在考虑更为大胆的尝试,探讨将初、高中联赛和传统体校、U系列赛事进行融合发展,“我们会进一步地去协商这个问题,依据目前的情况,看看我们怎么样勾画出更好的一个互相协同的一个状态。”随着王少杰,万圣伟等从校园篮球体系中走出来的球员在CBA职业联赛的舞台闪闪发光,未来或许有更多的学生球员有望沿着他们的足迹追逐自己的篮球梦想。“其实我觉得一直是通的。所谓的不通,大家感觉可能是过去的或者说传统的专业体系的训练和大学联赛水平的差异。从体系上来说,我认为完全是通的。”姚明说道。

除了实现参赛资格的互通之外,中国篮协和中国大、中学生体协正在努力效仿国外的一些专业机构组织,实现篮球赛事数据的共享。“就我所知,已经有一些社会机构已经在做这些排名了,我相信有这样一个大数据,有这样一个排名,非常好。”事实上,在部分篮球高水平的国家和地区中,已经有一套非常成熟和完善的体系去记录一名球员的成长轨迹和技战术特点,对于中国篮球而言,目前仍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数据的想象空间是非常非常大的。它除了一个注册资格的问题,还可以对运动员的成长进行跟踪,包括他十岁的状态是怎么样的,十五岁的状态是怎么样的,二十岁的状态是怎么样的,包括他的身高、体重,这些最基本的,包括他的运动能力,和他参加过的比赛的情况,这样使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到一个运动员,去预测他的未来。”

据申震透露,教育系统内的学生联赛数据统计将在未来导入到中国篮协的系统内,而这样一个调整和变化将有利于职业俱乐部在选秀大会中更加了解和评估学生球员的发展。“其实现在这个体制没有任何壁垒,任何一个球员都可以来参加职业联赛的选秀。但是你说有没有问题,当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一步步地解决,但是没有明显的一个障碍。”姚明说道。

希望打通退役运动员“继续深造”的通道

在业内人士看来,教练员水平决定了如今普通学校和传统体校之间的训练差距,尽管近年来像王磊、陈磊这样的职业运动员在退役之后前往高校执教,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类似于的退役球员想要前往高校担任主教练依旧受到了不少的限制,这也让校园篮球中的教练员培训工作成为了中国篮协和中国大、中学生体协合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希望通过和大学生体协这个合作,包括和我们已经建立长期关系的上海交大、清华大学等这样优秀院校的合作,把教练员培训体系做得更深化。这是我们签署协议的第一项,希望把教练员培训、认证做得更好。”姚明说道,“现在我们可能更关心运动员的成长,但是运动员从哪来呢?都是靠我们教练员去把他们带出来。教练员的成长是我们的重中之重。”

除此之外,姚明希望可以打通优秀退役运动员进入大学的通道,不仅仅是为运动员未来能否成为教练去做一个铺垫,更重要的是再就业,让他们通过进入学校,重新获得一个进入社会的机会,避免出现退役之后在工作、生活中出现困难的情况发生,“我相信我们也需要不断地被补充。我们很多的同事、朋友,虽然从学校毕业了,参加工作了,还得再返校去补充一下,继续培训一下,补充知识,因为现在知识更新换代太快了。”

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要求“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大背景下,姚明所率领的中国篮协成为了“先行者”。在经历了2019年篮球世界杯的惨痛和CBA联赛的停摆之后,处于低谷和黑暗中的中国篮球正在努力寻找自己的“重生之路”,“我们希望为学校的比赛、活动、文化等添砖加瓦,只要有需要的,我们都愿意去尝试合作。我们从上到下都要坚定地认同这一个方向,我们很多事情都需要和学校紧密合作。”

据申震透露,中国大、中学生体协希望通过与中国篮协的合作,寻找到一个模范模式,去带动和引领其他项目的体教融合,“2018-2019赛季的大学篮球联赛是改革的元年,姚明在赛制的制定、技术方面给予了很大支持。过去一年,篮球的带动和引领作用特别大,我们与中国羽协、乒协合作得都很好。”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