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赛道雪怎么造都不告诉中国,西方的技术封锁到底有多严?
北京冬奥会滑雪项目比赛场地上的雪,看上去似乎平平无奇,然而它可不仅仅是一块白色的“背景板”,就是它的制造和研发却让我国花了五年多的时间,其背后的辛酸难以言表。
赛道雪,也就是所谓的冰状雪,是滑雪场雪质的一种形态,其表面有一层薄薄的硬冰壳,主要用于减小滑行赛道表面对滑雪板的摩擦力,其制作质量对提高运动员的成绩以及滑雪的舒适感,保护运动员的身体、延长运动寿命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雪的密度非常大,需要达到0.65克/立方厘米,而自然降雪所形成的雪地密度在0.05克/立方厘米至0.15克/立方厘米,一般大众使用的雪场密度则约为0.4至0.5克/立方厘米,也就是说人造雪道的密度要求是自然雪坡密度的5到13倍。除此之外,冬奥会赛场上对雪的颗粒直径、硬度、均匀度、摩擦阻力和表面状态等,都有着非常严格的标准。
在北京获得冬奥会举办权之前,我国却难以自主制造一觉合格的“冰状雪”赛道,随后,想要通过国际合作制造赛道的奥运筹备组发现,西方竟然连赛道雪都要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国外技术团队在做雪务工作之时,不仅不让中国的工作人员观看,甚至连赛道雪的参数标准都拒绝透露。俗话说,“听蝲蝲蛄叫,还能不种庄稼?”在一片空白之下,我国的科研团队只能自己“摸着石头过河”,而这一干就是五年多。铺雪、注水、压实、测量……经过一次又一次对不同注水技术与压实方法的组合试验,以及无数次的数据对比分析,冰状雪制作方案才终于初步形成,一批又一批技术人员,通过五年的不懈努力,才攻克了冰状雪赛道的制作技术,实现了“用雪自由”。
为了摆脱西方的技术封锁和垄断,我国甚至连冰雪硬度测量仪、冰雪粒径测量仪以及冰状雪赛道专业监测设备都实现了自主研发和国产化。在这个基础上,我国还研发出了高效储雪技术,采用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高效节水设备和智能化造雪系统,并应用雪质监测和预报技术,构建起了自己的赛道雪质等级判别模型。
事实上,中国这一路走来,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好在不管如何被限制,总有中国人能逆流而上,在各个领域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