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家的孩子”谷爱凌
当国内的家长开始蠢蠢欲动想要“培养自己的谷爱凌”时,北美华人圈其实已经步入验收阶段。我在美国的同学总结,本届冬奥会是“北美华人家庭廿年如一日鸡娃的展示”,“湾区大内卷”。介绍一下他们的情况,可能会给国内的家长更多的启迪:当心血来潮冷静之后,真正能向他们学的是什么?
谷爱凌来自旧金山湾区,中国花滑归化运动员朱易也来自湾区。美国队次此参加冬奥会花滑的八名单人花滑选手中,华裔运动员就有四名,其中又有三人来自湾区。专门提到“湾区”这个关键词,是因为这个区域意味着财富,意味着高消费。这些华裔家庭,都具有世俗看来“成功”的标签。谷爱凌的家底身世已经被挖个底朝天,基本上培养孩子走上冰雪路,就是一个辛苦烧钱的历程。
对于家庭带来的财富和资源,我们应该怀着平和的心境去看待,三代几口人加起来累计百多年的努力,自然起步点会高,更何况本人更是付出极大的努力。前面所提到那些花滑年轻人,最早从北加州、犹他州开车到南加州,只是为了接受诸如关颖珊、拉夫这样的名教头的指导,“加州一号公路开到吐”。
投入很大,风险也很大。从三四岁开始接触培养,随后十年且不说受伤,单单是青春期就是一道自然的淘汰槛。所以,这是一场赌注非常高的博弈。不要只看见谷爱凌这个金字塔尖的icon(偶像),而塔基则是数以千计如此投入但没法出成绩的家庭。
这里不是为了浇灭一些家长的热情,而是现实,其实是谷爱凌的优秀,着实还有其他更容易达成的闪光点,且可以让孩子一生受用。
第一个,是双语。你可以说这和语言环境有关,但这个环境的创造的代价,着实比搞冰雪运动要省力太多太多。双语任意切换,实质是在两种思维模式中的快速切换,很实用,对于大脑思维训练也非常受用;另一个,是逻辑。谷爱凌在发布会针对《卫报》记者提问的回答,很好地展现了她思维逻辑的成熟。无论立论还是驳论,能够建立一套总能自圆其说的个人逻辑系统,在任何行业中都可以占据制高点;还有一个——情商。
如此,这些普惠的能力要都能傍身,其实已经战胜了九成五的竞争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