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这一年,上海文化这样走向海外
第14/15版:文体新闻 2019-12-30

这一年,上海文化这样走向海外

文化新闻部记者集体撰稿

蓬皮杜艺术中心余隆张军电影《攀登者》王景春史依弘街头艺人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本版制图董春洁

站在2020年的门槛前,回望过去这一年——我们为上影演员剧团演员王景春在柏林擒下“银熊”而骄傲;我们为史依弘在日本再现百年前梅派京剧的雍容华贵鼓掌;我们也欣喜于民营院团逐渐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央,我们更为能在家门口看到蓬皮杜的艺术精品感到满足……文艺是引进来,更是走出去;上海,是大码头,更是大源头。

2019年,上海文化耀海上。

王景春

上海电影

东京之后,柏林国际电影节再获最佳男演员奖

希望中国电影地久天长。

——王景春

2月,柏林传来暖心的消息。王景春、咏梅凭借两人在影片《地久天长》细腻、精湛的表演,连夺最佳男女演员双银熊大奖,这是中国演员首次包揽柏林电影节最佳男女演员奖,为华语影片刷新纪录。

值得一提的是,王景春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后便被分配进入上影演员剧团工作,而《地久天长》出品方王小帅导演的冬春影业,正是上海静安这两年大力扶持的电影公司。这部上海出品的现实题材力作,在9个月后的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上同样大放异彩。王景春继东京、柏林之后再擒金鸡,王小帅也获颁了最佳编剧奖。而这背后,是上海的整个影视产业的支持,是从政策制定、出台、落实到反馈,也从立项、拍摄、后期到放映的“一条龙”帮扶。

近两年来,上海的营商环境变好了,落户的名家变多了,拍摄的棚景更新了,影院的环境升级了,让影视产业走上了稳健发展的快车道。在今年国庆档,上海电影人以严谨并无惧挑战的精神为全国影迷奉献了《攀登者》。这部电影,抒写了中国登山英雄的壮丽史诗,开创了中国类型片中登山电影的先河。借用王景春在电影中鼓励登山队员的台词:“不管是我们今天的成功,还是明天的强大,不需要所有人的承认,但我们需要记得。”

金宇澄

文艺翻译

《繁花》法语版预计2021年出版

一些朋友说,《繁花》太难译了,中文和法语简直就是不同的语境。《繁花》法语版预计2021年将由伽利玛出版社出版。 ——金宇澄

去年,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上海作家金宇澄的代表作《繁花》,相继授权美国和日本著名文学出版社。不过这部沪语风格突出的小说,却因为方言特色加上口语化表达,对翻译提出了巨大挑战。就在几年前,法国另一家出版社菲利普·毕基曾有意向,但最终因找不到合适译者而作罢。这次能够找到合适的译者和出版社,要归功于进一步修订了申报规则的“上海翻译出版促进计划”。这拓宽了扩大了申报主体、加大了资助力度,入选书目除《繁花》法语版外,还有《男生贾里全传》保加利亚语版、《丰子恺漫画古诗词》韩语版、《中华文化之旅》哈萨克语版等外文版图书。

临近岁末,上海又全新创设了“上海文学艺术翻译奖”。这一次,奖项更拓展到舞台和影视表演。以此,来欢迎全中国、全世界的优秀文艺作品,更多地来沪出版、展出、展演、展映,来推动上海国际文化翻译中心建设,来提升上海作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码头”的能级;也以此助推上海原创文艺作品“源头”建设,助推新时代上海文艺创作更好地走向全 国、拥抱世界。

尚长荣

戏曲电影

80岁高龄再探索3D全景声电影

20年前,上海京剧院将新编历史京剧《贞观盛事》搬上了舞台;20年后,又将它搬上了电影大银幕,意义非凡。 ——尚长荣

国家京剧电影工程最新项目、3D全景声京剧电影《贞观盛事》,在上个月洛杉矶揭晓的第15届中美电影节上,与上海出品的《攀登者》等一起,荣获十佳电影“金天使”大奖。《贞观盛事》采用3D现场全程实拍和全景声技术结合制作,以创新为先导、科技为支撑、审美来托底,带给观众一种沉浸式的独特体验。影片主演、80岁的尚长荣先生还荣获了年度唯一“终身成就奖”。

11月初,上海出品、拍摄的两部3D电影《贞观盛事》和《曹操与杨修》,在屡获大奖后,更开创了在日本进行商业放映的先河,整整一周在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城市进行了60场的商业放映,定价1500日元(约95元人民币)一张,售况颇好。敢于在发达国家进行商业放映,也是检验电影的试金石之一,上海的3D全景声京剧电影走出了这样一条自信的新路。

这一年,上海还诞生了中国也是全球第一部8K全景声电影长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同时,上海有了第一家8K影院(东方明珠8K实验室),这也是目前世界上第一个能够放映8K长片电影的影厅。

余隆

交响音乐

今年4月,上海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登上创刊80余年的古典音乐刊物《留声机》的封面

中国交响诞生发展将近140年了,它完全可以遵循世界通用的交响标准,为自己找到一席之地。 ——余隆

余隆是继郎朗后第二位登上《留声机》封面的中国音乐人,也是首位获得此等殊荣的中国指挥家。这期《留声机》收录了余隆率上海交响乐团与DG(德国留声机公司,全球最大的唱片公司)合作发行第一张唱片的专题报道。而人们能够从封面和报道中解读 到的,不仅是余隆个人所获得的肯定,更重要的是《留声机》所代表的世界古典音乐界对中国交响的持续关注,以及蓬勃发展中的中国古典音乐正被视作“古典音乐的未来”受到的前所未有的瞩目。

2012年,余隆倡议纽约爱乐乐团创办了“中国农历新春音乐会”。此后,这阵新春音乐会之风就没有停歇过,自北向南,由东到西,多伦多、墨尔本、伦敦相继奏响中国新春的音符。在海外演出,曾有人提议:“你们需不需要请一队舞龙舞狮,闹一闹?”余隆拒绝了,因为他深深相信,唯有在世界通行的音乐规则中占有一席之地,获得认可和尊重,才能更让人信服地输送中国文化,传递中国声音。

史依弘

戏曲艺术

沿着梅兰芳的足迹重访日本

梅先生立志把中国最好的传统艺术京剧传播到全世界,他的责任感、使命感,对我影响重大。 ——史依弘

8月,东京涩谷果树剧场歌剧厅响起悠扬笛声,史依弘纪念梅兰芳赴日一百周年演出上演。演惯了歌剧、芭蕾舞的西式剧场第一次迎来了中国京剧,现场可售的一千六百个座位全部坐满。这让人想到100年前,梅兰芳以25岁的风华正茂,令日本观众第一次有机会欣赏到中国京剧。

今年也是史依弘赴日演出30周年,自1989年第一次访问日本演出取得成功至今,史依弘与梅兰芳一样,在东瀛有着深厚的观众基础与粉丝群体。其中不乏一些名家大腕,比如日本女星栗原小卷的父亲、剧作家栗原一登就曾在一次演出后来到后台,郑重地请史依弘在签名册上签名,而签名页的前一页,正是梅兰芳于1956年签上的名字。

此次赴日演出的四出折子戏,让沉静内敛的日本观众看得心醉,无论是现场反应还是后续评论,都让史依弘感受到气度雍容华贵的梅派京剧足以打动最不动声色的观众。12月,同样的戏码又再度在上海上演,同样赢得了观众的满堂喝彩。相隔100年,梅派艺术在史依弘和众多青年演员的接续下薪火相传、文脉绵延。

张军

民营院团

《牡丹亭》为“契诃夫国际戏剧节”揭幕

我们的创作,向下,汲取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向上,继承的是600年的世界非遗。——张军

5月14日,应第14届“契诃夫国际戏剧节”邀请,中国首部实景园林昆曲《牡丹亭》亮相莫斯科,并作为开幕演出,在布满了珍稀植物的莫斯科州立大学药剂师花园,带领当地观众穿越600年历史时光,体验一个最真实、最纯粹的“牡丹之梦”。这是实景园林《牡丹亭》10年来的第227场演出,也是上海民营院团原创精品首度受邀为国外艺术节揭幕。

仅仅相隔不过一个半月,6月28日,张军受邀被世界乐迷奉为钢琴“女祭司”的玛塔·阿格里奇共同演绎一曲昆曲与钢琴的“对话”,他带着中国昆曲经典《牡丹亭》走入阿格里奇和谢尔盖·巴巴杨双钢琴演绎的普罗科菲耶夫钢琴组曲《罗密欧与朱丽叶》,让观众穿越历史,感受“水磨腔”和古典乐的交融。张军说:“有德国朋友说,他被西方古典和东方戏曲碰撞的火花‘电’到了,那一刻我觉得特别自豪,中国文化走出去,自带世界级的能见度。”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上海民营院团带着他们的优品佳作正从舞台边缘走到世界的聚光灯下,比如曾在第17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式上演的原创音乐剧《犹太人在上海》正一步步迈向美国百老汇的舞台。在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之路上,上海的民营乐团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与国有院团一起,将优质的“上海出品”推向中国、推向世界。

华俊

街头表演

上海持证街头艺人走进新西兰

我们在久光对面见过你的表演。 ——新西兰友人

今年元宵节,“上海演艺赴新西兰欢乐元宵表演团组”前往新西兰,在为期14天的“欢乐元宵”活动中,他们在奥克兰以及克莱斯特彻奇大大小小舞台上演出25场,吸引了当地20万人参与、观摩,成为当地参与人数最多的活动。在新西兰街头,一位金发碧眼的老外认出了上海小伙华俊,她激动地直接用中文说:“我认识你,你在上海南京路静安公园门口表演过。没想到我能在这里见到你!”

故事要从四年前讲起。那时,偶尔路过静安公园的华俊被一位摆摊的手工艺人吸引,他有些好奇:在繁华的上海街头,这样摆摊,居然不受驱赶。很快,他注意到摊主胸前挂着的一块牌子——“上海街头艺人演出证”。又很快,这个上海交大毕业的萨克斯爱好者,在网上搜到了街头艺人的报名认证方式,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几轮审核和考查后,他成为了上海第二批通过认证的街头艺人。

2014年10月,上海成为全国首个实现街头艺人持证上岗的“破冰城市”。五年来,上海“持证街艺”已扩展到了14批250多位艺人,华俊只是其中之一。五年来,这些街头艺人,正逐渐成为打开上海城市文化的一扇窗。

“蓬皮杜”

美术展览

西岸美术馆与法国顶级美术馆开启五年展陈合作

我们不是法国风格艺术的代言人,我们想成为新一代上海人。 ——伯纳德·布莱斯涅

11月8日,西岸美术馆正式向公众开放,首个常设展“时间的形态”正式亮相,这也开启了西岸与法国蓬皮杜中心为期五年的展陈合作。展厅里,百余件重磅艺术作品几乎浓缩了一部当代艺术史,每天在夏加尔、毕加索作品面前打卡的参观者络绎不绝。蓬皮杜中心国立现代美术馆馆长布莱斯涅说:“蓬皮杜非常注重上海的艺术生态,注重在此土壤上发生的所有事情,我们希望能够融入上海当地的艺术生态。”

这一年来,上海新开业的美术场馆以各自的特点,成为了申城的一个又一个文化地标。2月开幕的油罐艺术中心,改建自航空储油罐,对于工业遗存的改建,拉近了城市记忆与艺术之间的距离。同样在西岸,11月开幕的无界美术馆,在6600平方米的空间内,只展出了约50件艺术作品。走进美术馆,仿佛进入梦幻的光影世界,让人完全沉浸其中。很多作品都以风、水、花、鸟、树等自然元素为主题,所谓“没有边界的艺术”。与此同时,名人美术馆的建立,比如12月刚刚揭幕的程十发美术馆则在安静地诉说,上海美术界曾经有过的高度。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