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健康上海全景电子地图”发布 高铁开通:47分钟从北京到张家口 新证券法 更保护投资者 更严惩违法者 有了“冷静期”婚姻就有救么?
第3版:要闻 2019-12-30

有了“冷静期”婚姻就有救么?

孙绍波画

姚丽萍

离婚要设“冷静期”,初衷是为了减少冲动离婚。那么,结婚是否也该有个“冷静期”,以免冲动结婚?

网友这样貌似抬杠的观点,却也道出了一个早已为中国社会普遍接受的常识:婚姻自由,合法的结婚离婚纯属个人选择。70年来,中国婚姻制度最大历史进步恰恰就在于,让公权的归公权,私权的归私权,公私分明,这样的婚姻制度也是人权保障事业进步的一种明证。

刚刚闭幕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民法典草案对“离婚冷静期”的立法设想,引发舆论极大关注。若“离婚冷静期”入法,是会实现制度善意,还是会造成权力滥用?究竟该拿什么来维系婚姻,婚姻权利又该如何维护?

舆论普遍认为,“冷静期”,其间利弊,还真难说。“冷静期”,愿望虽然良好,但即便这个设想将来可能进入国家大法,也不能不评估其立法后果。因为,婚姻的实际状态,只有双方当事人最清楚,如果两个人真的过不下去了,又不能尽快结束婚姻,而必须“冷静”,那么“冷静期”里可能发生的种种“意外伤害”就无法预期。

在现实的婚姻中,各种纠纷纠葛为何发生,原因错综复杂。面对复杂的情感问题,如果一定要借由“冷静期”加以干预,造成的负面社会效果,未必小于它的积极意义——由国家强制力维持的“捆绑式婚姻”,究竟能带来多少幸福,还真不好说。

多年来,伴随经济社会发展进步,越来越被主流价值观接受的婚姻观是——经济独立、人格独立的当事人双方,是聚是散,要靠独立选择。民政部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结婚率仅有7.2‰,为2013年以来的最低值。我国的结婚率自2014年开始下降。2013年至2017年之间,我国的结婚率由9.9‰降至9.6‰、9‰、8.3‰、7.7‰。与之相对应的是持续走高的离婚率,从2012年中国离婚率突破2‰,到2016年突破3‰,再到2017年升至3.2‰。

如此“高低”反差,让一些网友担心:结婚率原本就低,要真来个“冷静期”,离婚不易,那就更不敢结婚了。如此“联想”,也并非没有道理。

离婚或结婚,理由似乎呈现两极分化。被认为“异常离婚”的理由似乎很现实:为了买房,为了孩子读书,为了户籍……在这里,婚姻似乎被赋予不少“工具价值”,处于这种状态的婚姻也因此被称为“利益婚姻”——主导婚姻的是利益。

与此相对,结婚的理由又似乎很“单纯”——只要遇到好日子,就要扎堆结婚。10500对!2010年10月10日,这个“十全十美婚”曾创下申城单日婚姻登记数的新纪录,也刷新了2008年8月8日“奥运婚”7189对、2009年9月9日“久久婚”8852对纪录。“美好数字”如此令人着迷,除了商家出于商业利益的炒作助推,也反映了当事双方对婚姻的美好期许。然而这样的“扎堆”“赶趟”,是否又为闪婚闪离埋下了伏笔呢?

无论如何,社会经济发展,男女双方经济独立,使婚姻双方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离开经济依附,“爱情、亲情、感情”才是维持婚姻的“硬道理”;当婚姻双方不能一起生活下去,结束没有质量的婚姻关系,选择好离好散,也是一种进步。

目前,民法典草案正在征询公众意见。民法典,是万法之母,是权利宣言。在法治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今天,树立公众的法律信仰,不可或缺。这样信仰,来自相互尊重,既是公众对法律的尊重,也是法律对公众的尊重。也正因为这样的信仰,公众更期待——民法典,万法之母,恰如母亲一般宽厚包容;母亲早已不再包办婚姻,民法典更会维护婚姻自由,放手让孩子们向生活学习,学习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婚姻。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