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能
最近互联网慈善的新闻很火,可惜都不是啥好事。先有“平台为45斤女大学生劝募百万只转账2万”,后有“患儿去世后募捐仍在继续”,让人看了后血压升高,情绪极不稳定。虽然涉事平台之后都给出了各自的解释,但显然不能服众,引发的争议还在持续蔓延,网友最多的评论就是:“以后再也不捐了。”
这里先撇开那些是是非非不谈,就来说说互联网慈善为啥这么容易“翻车”。作为近年来兴起的新兴模式,互联网慈善以强大的劝募能力,高效的募款通道,推动慈善事业高速发展。公允地说,近年来各种互联网慈善平台的出现,的确帮助了很多人渡过难关,让“人人皆可慈善”得以现实。
互联网慈善,最厉害的本领就是讲故事。把一个个催人泪下的个案和捐款通道,通过互联网直送受众面前,在极短的时间内打动人心完成劝募。但问题也出在这里,现在许多互联网慈善平台,太过注重讲故事,而忽略了慈善的基本原则,对于每一笔善款的去向,必须给予捐款人一个交代。
一位资深慈善公益人告诉我,不管是互联网慈善还是传统慈善,讲故事劝募只是一小部分。最麻烦的事情,是善款物资募集到后该怎么用好。资源该如何分配,监管该如何到位,怎么建立查询通道,剩余资源又该怎么处理……这都是无法回避的问题。许多人满怀热情投身公益慈善,结果劝募成功后反倒开始犯愁,因为要做到“透明、公开、公平”真不是一件容易事,稍有不慎就要“翻车”。
“讲故事”是互联网慈善平台的前端,建立完备的运作机制、有力的监管手段、公开透明的查询通道,则是平台的后端,重前端而轻后端的情况在如今的互联网慈善领域非常普遍,而个别人打擦边球、暗箱操作,甚至假借慈善大肆敛财,更是极大伤害了慈善的公信力,透支了社会的善意。
说到底,出现这么多争议,还是因为互联网慈善发展太快了。从出现至今不过短短几年,规模急剧膨胀,劝募能力飞速进步,制度建设却远没有跟上。如果要给开出一副“药方”,其实也很简单——一个“透明袋”加一本“明白账”,把互联网慈善装进去,对每一笔善款心怀敬畏,不要总想着如何快速扩大规模。毕竟基础不牢,万丈高楼倒塌也就是一眨眼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