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9日 星期日
追忆一代京剧武丑大师张春华
第21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2020-03-15

追忆一代京剧武丑大师张春华

《三盗九龙杯》,张春华饰演杨香武

京剧《三岔口》,张云溪(上)饰任堂惠、张春华(下)饰演刘利华

张春华剧照

京剧《打瓜园》,张春华(右)饰演陶洪、景琏琏(左)饰演郑子明

京剧《秋江》,张火丁饰演陈妙常、张春华饰演艄公

◆万伯翱



认识张春华先生很早,当时我还系着红领巾呢。

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我去戏剧家马彦祥伯伯家(其妻子是中国京剧院二团主要演员云燕铭,长期和张春华合作),经常找他们的儿子育才小学同学马思猛玩,他们当时住在东城区小雅宝胡同一个大四合院。

思猛的爷爷马衡是位考古专家,也是故宫博物院的院长。1950年春,马彦祥结婚,当时没房子,只好暂用老爷子这座私宅大院中的东厢房为洞房。马家在北京南河沿欧美同学会的婚事办得很热闹,周总理送了一对金笔,郭老送了书法礼品,大画家徐悲鸿为新人绘就《双骏图》。梅兰芳等四大名旦及名演员张春华、张云溪也参加了婚礼。



上个世纪20年代左右出生的许多天才艺术家,于今大都辞世了。昔日在舞台上光芒四射、浑身上下都有戏的一代武丑大师张春华也以95岁高寿(1924.12-2019.3),追随他的恩师武丑泰斗叶盛章去了。当年叶氏说过:春华是我的主要传人。

我在北京上学时没机会去看张老的精彩演出,作业多,还一直在育才小学住校,只能在收音机里收听他们的戏。“文革”时期他靠边站,不让演出了。我喜爱京剧的父亲万里也被打成“反革命修正主义集团分子”而身陷囹圄了。

1967年国庆18周年,一代武丑名家张老被分配的活,是在天安门广场值夜班看守中国京剧院的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的花车。秋风起,黄叶飘,他半夜巡更不敢丝毫大意,万一出了事,你这黑线上的人物,又会遭受猛烈批判。好在当时也有靠边的马派学生安云武陪伴,他扣紧军大衣,巡更数遍,一夜平安无事熬到了天亮。



我真正看张老的戏是1976年以后,当时,我从开封师范大学毕业入伍到郑州炮院外训大队当英文教员。

十年动乱期间,古典传统戏曲统统被打入冷宫,不见天日。当看到《河南日报》刊登久违的中国京剧院赴新乡、许昌演出的广告,我忙趁星期天休假赶紧乘硬席绿皮火车去新乡,赶到新乡大戏院。可当晚的票已售罄。还好我认识张春华,就直闯后台,大家一看我是个解放军年轻军官也没有怎么阻拦,我见到了刚化完妆的张春华(这次俊扮梁山好汉乐和,罕见地没勾脸)。

我俩寒暄了两句,我马上进入主题,面对台下爆满的观众,只见张老两手一摊:“哎呀,万大先生,我也没有票呀!这可怎么办呀?”他表现出无可奈何又着急的样子,还端给我他自己喝茶的大瓷茶杯,茶又热又香,杯里茶碱倒也是又黑又厚了。

他突然灵机一动:“这样吧,您就在这二幕看戏得了!”说着他的徒弟们忙搬来一把椅子,我生平第一次在这二幕看完了古代剧《猎虎记》,这也是张老主演之一的刚恢复公演不久的剧目。



1981年我调回北京后,凡是知道张老的演出,我必想方设法去看。无论是他久演不衰早在1943年就名噪津门的梁山好汉《时迁偷鸡》,或是在北京、天津、上海、武汉等地精彩绝伦地演出过的《盗甲》、《酒丐》、《三盗令》、《巧连环》等剧目。改革开放后,张老重新登台演出,重现开打还如当年般火爆,效果不逊当年。以上这些优秀短打戏,张老在上世纪80年代左右的人民剧场、长安戏院大多重新演出过。我见过他喜欢用寒光闪闪的真钢刀和匕首对打,高超的真刀实枪表演技艺大饱全场观众的眼、耳两福。

想当年,建立不久的新中国,西方世界不但不承认还耿耿于怀,甚至西方大国还仇恨她的诞生。张春华和张云溪两位名角依仗着扎实的基本功和对剧中人物的深刻理解,演出了让外国人全能看懂的哑剧短打武戏《三岔口》。1951年在东德第二届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上,凭借这出名剧《三岔口》一举拿下了金奖,有力地向世界展示了新中国文艺界的美好形象。他还积极主演了新编历史剧《三打祝家庄》,出演主角之一的梁山好汉乐和,他的好搭档张云溪则扮演另一重要角色拼命三郎石秀。在《五鼠闹东京》中,他勾武花脸饰演侠义之士蒋平,他捞印时的出色武功和一贯高亮脆快的京白,震动京、津、沪、汉等京剧重镇,让兴奋的观众久久难忘。

真正的国粹艺术不分时间、地点和民族,是完全可以相互借鉴的。张老戏路宽,加上有一副好嗓子,晚年演艺更炉火纯青。在《小放牛》中,他和当今名旦张火丁的双舞对唱,观众根本看不出他已是60多岁的花甲老翁,都认为他是个少年“牧童哥”!当然座无虚席、一票难求。还有上世纪八十年代他竟以猴王孙悟空扮相成功饰演了中法合拍电影《风筝》主角,大获成功,享誉世界影坛!



上个世纪50年代初,张春华就虚心向一代川剧名丑周企何虚心学演《秋江》,并成功地用他扎实的京昆唱念做打的基本功塑造了风趣热情的老艄公。解栓小舟,在江岸和上船中的跳跃、江水不断浪涌波动,船家和船客同时起伏上下,绝妙的配合严丝合缝。小小一叶舟上木桨的划水,并和年轻女施主陈妙常在船上的起伏颠簸中不断地诙谐对白。实际上舞台上的大江之上既无水又无船,只有一把舟楫而已。这真是又一出中国戏剧舞台上无与伦比的大写意虚拟艺术效果剧目。1952年,张老出色地表演此剧,一举拿下文化部的“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一等奖”桂冠,这又是张老对新中国贡献的艺术硕果,也是众望所归的大奖。此剧作为1955年文化部批准的第一次出国京剧大型代表团的保留名剧。以李少春、杜近芳、袁世海、张春华、张云溪等京剧表演艺术家包括张老拿手主演的《小放牛》、《三岔口》、《秋江》及《打瓜园》等远赴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瑞士、英国、南斯拉夫等欧洲国家,轰动了这些国家的首都剧场,引起外国观众巨大反响,谢幕有时达二十次,观众久久不散。



最使我激动和至今不忘的最热爱的京剧剧目,是张老的经典名剧《打瓜园》。

这出戏不同于一般京剧,唱腔对白几乎全用山西梆子为基础,这出成功改革的地方戏能让中外观众耳目一新。此剧从头到尾幽默生动有趣至极,犹如法国大文豪雨果笔下的世界名著《巴黎圣母院》中丑陋无比的钟楼怪人一样的看瓜老人陶洪,只见他在急风锣鼓声中出场亮相:鸡胸、驼背、踮脚,连右手也是鸡爪状残疾呢。他们父女的生计就靠种育这一座绿茵茵的瓜园。自认为臂力过人、脚下功夫也了得的卖油郎黑脸大汉郑子明路过瓜园,口渴难当时,竟然不问青红皂白地俯身挑选摘下大瓜就啃吃起来。陶洪老汉的唯一独生女儿陶三春过来干涉,年少的陶三春不是大汉对手,情急之下连忙请出半身不遂的老父亲陶洪。只见张春华扮演的老汉头戴一顶轻巧草帽,头后发绺微微突出,外披斗衣,下身为彩裤,也称为斗衣打裤,对打时刹时就甩掉了斗衣。只见帽圈下的脸谱,刻银纹腮泛红的畸形老人清风似出场了,老汉银髯鬓下五绺白发飘拂,一踮一瘸还是个站不直的老朽,大汉扔掉残瓜,见小女子“后台”出场——郑壮士不屑一顾,觉得打倒这个老朽简直不费吹灰之力。他的不逊语言激怒了老汉——要施展手段好好教训他。

老汉在舞台上的轻功犹如蜻蜓点水又似燕子掠过般轻盈快捷。大汉猛发力,陶却以四两拨千斤之功再施展其并不残疾的右手右脚抗击敌手,让大汉如壮牛掉入井中。很快老汉又以猫闪鹰扑般击斗大汉,次次准确击中要害,霍然让铁塔似的壮汉狗熊般啃了瓜地。黑大汉大叫不服再打,还是根本无法取胜这又丑又老的老汉,又捡起木棍对打仍无法取胜。几次过招,皆惨败于这坏手残脚老汉的脚手和棍棒之下。他只好大喊大叫:“不打了,服了您!”倒也显出武士明人不做暗事的样子。老人收势后也暗暗伸出大拇指,赞许这位猛士的武艺和憨厚可爱又爽快的为人。如今,这样的一位“活陶洪”走了,当代大师和他的剧目也一起走了。在下认为张老和此剧恐怕是空前绝后,不会在菊坛再出现这样精彩的演出了。

后来,剧作家、原中国剧协副主席、我的吴祖光叔叔,根据以上剧情续编了又一名剧《三打陶三春》(实际上是“三打郑子明”了)。郑子明为宋太祖赵匡胤开国立下赫赫战功,在被封为王爷迎娶如花似玉的新娘陶洪之女三春时,洞房花烛夜一对璧人竟动起了拳脚,新郎只有招架之功,竟拿出“家法一油梆子”来抵抗,也被新娘三春夺过来反而击之。黑脸大汉经三个回合对打,被当年瓜田老翁之女同样制服。此时,新娘才允许“郑王爷上床”!这是后话了。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