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16日 星期二
他让美国王牌导弹失去准头 “胖子”打败“瘦子”
第20版:军界瞭望 2020-04-06

“胖子”打败“瘦子”

二战美日航空鱼雷较量

偷袭珍珠港前夕,日本航母“赤城”号为舰载机准备了九一式鱼雷

1945年,美国海军送到前线的MK13鱼雷

1944年10月13日,美国舰载机出击前挂载MK13鱼雷

美国TBM轰炸机投放MK13鱼雷

MK13鱼雷大角度入水

对军迷而言,好莱坞影片《决战中途岛》想必不会错过,尤其美日航母舰载机对决镜头让人印象深刻。太平洋战争宣告航母是当仁不让的海战主角,而在没有导弹的年代里,舰载机合适的武器无非是航空炸弹和航空鱼雷,前者杀伤力弱,只能击毁舰艇上层建筑,难以打断大舰的“脊梁骨”,而后者通过攻击舰艇水线以下部位,足以让再强大的战舰也难逃倾覆。用军史学家的话说,纯就技术而言,太平洋战争,可视为美国MK13和日本九一式航空鱼雷的厮杀。

发现敌人的秘密

美军开战后用得最广的就三种鱼雷,即MK13航空鱼雷、MK14潜射鱼雷和MK15舰射鱼雷。“老大”MK13是后两种鱼雷的技术源头,问世最早(1938年定型),产量最高(超过1.7万枚),是各型舰载鱼雷轰炸机的标配。也因为出生早,MK13的性能在“后起之秀”面前显得有点平庸,无论爆炸威力还是命中精度都不如MK14和MK15。MK13射程虽有5600米,但航速才33.5节,还存在向左偏航的毛病,敌方水兵若经验老到,就很容易规避。

当年美军鱼雷曾弥漫“引信危机”,尤其潜艇用的MK14鱼雷引入高档的磁性引信加机械引信,本意是提高精度,却碰上雷体入水时因冲击力而导致引信折断的“痼疾”,变成“滑水的废铁”。古典的MK13仅有机械引信,比MK14慢得多的航速正合该引信的“胃口”。早期型MK13的发射条件很苛刻,飞机须在15米高度,以110节以下速度飞行,可这种飞行状态在敌舰火力拦截面前形同自杀。这个场景在《决战中途岛》得到真实再现,孤军奋战的鱼雷机群几乎全军覆没。

让MK13鱼雷发威的,居然是死敌——日军。1942年珊瑚海海战中,美国海军上尉谢尔曼发现,日本鱼雷机投雷时,雷体上似乎包着一层壳子。战后,美军捞出未起爆的日本鱼雷,确定其型号为九一式,雷头、尾翼等脆弱部件上加装木制护套,作用是雷体入水时由它们吸收冲击力,如此一来,日机投雷高度和速度就比美机好多了。

开窍的美军迅速改造MK13,凭借雄厚工业能力,他们抛弃笨重的木制护套,用轻质有机玻璃制造护套,保护鱼雷推进器和引信,使鱼雷投放高度和速度有了极大改善。到了1944年,美机已能从730米高度以410节航速投雷,精度和安全性都大大提升。不过MK13也不是没有毛病,加装护套的MK13从高空投下后,不时会出现雷体在水面蹦蹦跳跳的现象,导致提前引爆。

打满全场的九一式

再看九一式,这是日本在二战前研制的舰载机专用鱼雷,1932年12月列装海军航空队。由于战事紧急,日本再未开发新的雷种,九一式成为日本唯一的制式航空鱼雷。

九一式有五种雷体和五种弹头,使得鱼雷的总长和重量各不相同。整体来说,除了改2型雷体是为了能在珍珠港浅水中使用而专门设计外,其余几型雷体变化不大,主要是加强结构强度,加装木制护套和稳定翼。

九一式鱼雷刚问世时,日本航母还使用双翼固定起落架的鱼雷机,它只能在30米高度,以低于130节(240公里/时)的速度下投放。随着新型鱼雷机上舰,过低的投雷速度和高度严重影响作战,日军为此发明了鱼雷护套,用木板钉成框架,罩住鱼雷入水时最易受损的雷头、尾翼和推进器,这使投雷高度和速度都有增加。到1937年时,日本九七式舰攻就能以204节的最高航速在百米以上的高度投雷,使得日机在太平洋战争初期占尽便宜。九一式鱼雷航速达41节,常令美舰很难躲避,但它的射程才2000米,过近的射程令日机必须深入美舰火力圈内才能发射。

用“神风”顶替鱼雷

从外形上看,MK13全长较短,直径更粗,到了雷体靠近尾部处才突然变细,俨然是“头重脚轻”,而九一式更长更细,从雷体到尾翼部分过渡比较缓慢,流线型好,从而达到较高的速度。其实,两者的差异是有原因的。美机偏好弹舱挂载,内挂的弹药对长度限制很严,但对直径可以适当放宽,所以美军航空弹药普遍都是“粗短胖”。反观日机基本是机外挂载,对长度没啥限制,于是日本弹药大多“细长瘦”。

战争初期,缺少护套的MK13投雷条件过于苛刻,战斗中很难满足要求,造成鱼雷命中率、起爆率都不高。哪怕在中途岛战后换装全新的TBF鱼雷机,美军飞行员宁可在弹舱内挂两枚500磅炸弹,也不愿挂鱼雷,因此这段时间,日舰多是重创而非沉没。随着美军吃透鱼雷护套技术,速度快、防护好、火力强的TBF鱼雷机使用MK13鱼雷后,发挥出巨大威力,日舰沉没几率急剧上升。莱特湾海战中,美军高强度鱼雷攻击,让日军多艘主力舰倾覆,从此元气大伤。随着1945年日本海军航空兵被打残,不必担心空中威胁的美军鱼雷机可以自由展开多机协同进攻,像围攻日本超级战列舰“大和”号时,美机利用MK13鱼雷的射程优势,在“大和”号高炮威胁之外,多架同时投雷,每一次都是6-8枚鱼雷齐射,把“大和”号送入海底。

与之相比,只能“抵近发射”的九一式鱼雷,要求飞行员有稳定的技术和心理素质,顶着美军密集火网往里冲。可随着飞行老手相继毙命,日机闯入防御内圈的概率微乎其微。1944年马里亚纳海战后,输得精光的日军孤注一掷,转而发起“一机换一舰”的“神风特攻”,拿活人驾驶的飞机去撞击美舰。也因为这些“神风”特攻机都是直接装炸药,懒得挂载影响飞行的鱼雷,后来生产的九一式鱼雷只能躺在厂里吃灰,等候美国占领军来接收。朱京斌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