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墙黛瓦、整洁的黄桥村本报记者李铭珅摄
关键词[农民相对集中居住]
农村宅基地“平移”,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乡村风貌,调整村庄布局,集约土地资源。
浦江之首,三江汇流处,坐落着松江区泖港镇黄桥村。尽管村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但大家都乐陶陶地管这里叫“新村”——作为上海市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村,黄桥村肩负“双重任务”。目前,村里的农民相对集中居住项目一期64户已交付,二期395户正在火热建设中,预计村民们年底可以“拿钥匙”。
老村部的西南方,村里两条主河道交汇处,就是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区的位置。一家一户一院落,白墙黛瓦观音耳,18幢崭新的“乡村联排别墅”依水而建。不远处,稻田青青,白鹭点点,一派新江南田园风光。
徐家迎来乔迁之喜
“新家有三层楼,客厅背面的小房间我们改造成了休息室,二楼有三间卧室,三楼还有一个小阁楼……”今天上午,黄桥村村民徐新弟带着记者走进新居,热情介绍起来。刚刚搬进新家一周,东西还没收拾完,一大早他就忙得一身汗,脸上却始终笑眯眯的。
今年60岁的徐新弟是土生土长的黄桥村人。“原来的老房子是1979年造的,在村子北面。七架梁、两间房,是用砖头和泥土砌的,家里是空心墙,连挂空调都比较困难。”徐新弟说,大约五年前,家里花钱将老房装修了一下,可没几年又不行了,“下大雨时还会漏水,我们家里水缸水盆都备了四五个。”
搬进新家后,一切大不一样:房子宽敞明亮,厨房里通上了天然气,电网光纤一应俱全,宅前屋后绿化经过精心设计……住在这里,就像住进了公园。拿到这180平方米的新房,徐家花了约八万元。一家人都非常满意,其中,8岁的小孙子凡凡反应最直白,“以前凡凡习惯和我们睡,现在他有自己的小天地了,开心得手舞足蹈,总吵着要自己一个人睡。”
徐新弟的乔迁喜事,也是许多黄桥村民的大喜事。黄桥村党总支书记张永强告诉记者,目前一期64户的入住率已经过半,二期395户计划8月底结构封顶,预计年底交房。
项目推进如火如荼
“这里没有小区大门,彼此都是敞开式,还是邻里邻家一个村,去谁家唠嗑都方便得很。”徐新弟说,虽然生活条件大幅改善了,但比起城里的“小区”,大家更愿意叫这里“新村”。住宅边上有一大片农田,每家能分到一分自留地(约60平方米),走过去不过几分钟。“满意、满意!这就是我想要的房子!”
村民们的满意背后,是前期大量筹备与征询工作。张永强告诉记者,究竟要造什么样的新居,他们充分征询了村民意见。“光是平移项目的推进方案,就召开了20多场大大小小的意见征求会。除挨家挨户发放征询稿外,我们还请来村民代表、党员,以及政府职能部门一起开会。上上下下征询了6遍,耗时约10个月,才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推进方案。”
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一开始,村民观望的居多。“老实说,要出多少钱?新房会是什么模样?一开始我们心里都没底。结果一期建成后,大家都很羡慕。”村民蒋阿婆正在等着自家的二期新房,她每天都来工地上转转,看着新家一点一点造起来,心里也越来越踏实。
目前,社区服务站、村民大食堂、幸福老人村等相关配套设施正在加紧建设中。张永强畅想:“要建一座村史馆,展现黄桥村的历史由来和楹联文化;还有农产品展示中心,可以推介松江大米等本地农产品……”
记者了解到,泖港镇曹家浜村、曙光村的农民相对集中居住项目也在如火如荼的推进中。
本报记者 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