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实施旧改的定海街道129、130街坊 种楠 摄
杨树浦发电厂已建成遗址公园 首席记者 刘歆 摄
海州路418弄30号至32号之间狭长走道,被中联村居民称为“一线天” 种楠 摄
扫码看视频
本报记者 邵宁
杨树浦路,可算是上海历史最悠久的马路之一了。人们熟悉的上海国际时尚中心再往东,就可以看到杨树浦发电厂那两根巨大的暗红色烟囱。几十年前,105米的大烟囱高度超过国际饭店,是上海市区最高的天际线。据说,当年人们乘船过来,远远地看到这两根“巨无霸”,就知道大上海到了。100多年过去了,这两根烟囱依然耸立着,俯瞰着脚下这片历尽沧桑的土地,这片正迎来巨变的土地。
对面杨树浦路以北,海州路以南,东起贵阳路,西至隆昌路,是一大片和大烟囱几乎“同龄”的老房子,名为沈家滩、中联村。这里弄堂如蛛网般细密弯曲,房屋犬牙交错,拎马桶、爬阁楼、打地铺是生活常态。在杨浦区旧改地图上,这里标注为定海路街道129、130街坊。
129、130地块是一块停滞十多年的毛地。今年,杨浦区重新激活了这块区里最大的毛地项目,3600户居民看到了旧改的阳光。
今天是129、130街坊“二次征询”签约首日。上午10时,从杨浦区旧改指挥部传来好消息:签约率达到97.03%——“二次征询”生效了!“嫁到这里就说要动迁,一直等到女儿结婚了还没有动!现在终于盼到了!”60岁的沈文君的话引得街坊邻里哈哈大笑,但一张张笑脸上分明看得到泪花。
苦苦期盼了几十年,终于,他们梦圆在今朝。
“马会长”马青海
和住了五代人的老房说再见
《穷街》是已故著名作家程乃珊的一部小说,后来拍成了同名电视剧,取景地就在定海路街道的爱国二村,离这里不远。不过,“穷街”早年倒并不穷。
杨树浦发电厂正对面,一排两层楼的沿街房子,人称“马会长”的马青海(见上图左一)就住在杨树浦路2729号底楼。69岁的马青海是出生在这里的,从父亲的祖父算起,到他的儿子已经是第五代了。
马青海是回族。早年他的曾祖父从山东来到上海,在这里开了一家卖清真食品的饭店,叫山海居。后来,马青海二爷爷、父亲以及叔叔都先后进了发电厂当工人。他说,1950年“二·六轰炸”的时候,身为八级技工的父亲连夜赶去抢修。后来,马青海的妹妹顶替父亲进了发电厂,马青海的儿子电力学校毕业后也进了发电厂,现在上海电力股份公司计划部工作。一家四代都是电力人,这也让他十分自豪。“发电厂工人收入挺高的,我父亲退休金就有120元,比一般人工资还高。”
马青海是从航运公司退休的,是一位老党员,现在是定海路街道少数民族联合会副会长。尽管这个民间的副会长,连芝麻绿豆官也算不上,但平时做少数民族工作,也是一呼百应,居民有啥困难,他随叫随到。疫情期间,他和妻子成为第一批志愿者。尽管对老房子,对这个社区有着深厚的感情,但他还是日日夜夜盼着旧改。
这房子有八九十年了,有煤气,没有卫生设施,墙皮扑簌簌地往下掉。杨树浦路上大车多,每当有重型车开过,地板都会震动;尘土漫天,家里永远打扫不干净。“这次旧改方案出来,我们第一批就签掉了,拿货币补偿。”马青海开心地说,家里已经大包小包打包好了,做好了搬家的准备。“儿子家在杨浦公园那里,让我们先过去住着过渡,然后在附近买一套房子。”马青海的妻子笑着补充道。
百岁老人叶金妹
以后再也用不着“拷浜”了
129、130街坊的住户,大部分都是像马青海一样,祖祖辈辈生活在定海地区,是附近那些大厂的工人。现在的网红打卡地上海国际时尚中心,原来是上棉十七厂,旁边还有上棉十二厂、上棉十九厂、上毛十七厂、光华啤酒厂等。从上世纪30年代起,工人们自己搭建了许多棚户简屋居住,后来慢慢翻造扩建,同时工厂也建造了一些宿舍和里弄房子,就成了现在的模样。
中联村得名挺不寻常的。上世纪50年代,上棉十七厂出过一个大名鼎鼎的全国劳模,黄宝妹。黄宝妹的家就在贵阳路。当时,中苏两国经常友好互访,黄宝妹作为新中国工人的优秀代表,她的家确定接待苏联代表团参观。这在当时的定海地区是很轰动的大事。为体现中国与苏联的友谊,她所住的这个社区便更名为“中联村”。
家住杨树浦路2569弄63号的叶金妹是黄宝妹的同事。叶金妹出生于1921年1月,虚岁100岁,除了听力略差一点,身体非常健康,生活都能自理。从20岁嫁过来,整整80年没挪过窝。叶阿婆十几岁就到三星纱厂当童工,新中国成立后进了十七棉工作,入了党,还当过细纱车间主任,管400来号人呢。退休后,她又到社区当了好几年居委干部。
叶阿婆住的虽然是公房,但找遍上海,可能也没有这样的公房了。她的房间只有十来个平方米,低矮昏暗,一抬手就能摸到房顶,做饭用的是液化气,至今还要倒马桶。棚户区最苦的是夏天,闷热不通风,一下大雨就积水。“水深火热”说的就是这种日子。街坊邻居看到她这么大年纪还拿个脸盆往外舀水,总是打趣道:“叶阿婆,你又拷浜啦?捉了几条鱼啊?”(拷浜是上海本地话,本意是把河浜里的水排干捉鱼)
现在,叶阿婆和二儿子一家住在一起,生活起居全靠媳妇照顾。其他几个儿子也很孝顺,每天上午下午轮班来看她,搀她出去散步。此次旧改,全家都欢天喜地,从新疆回沪的二儿子一家总算可以住新房子了,以后再也不用“拷浜”了!尽管要离开住了80年的老房子、老邻居还是有点舍不得,但这位百岁老人思路清晰:“这是国家大事,我们欢迎!”因为有四个儿子,所以房屋征收补偿如何分配,最后还是由她老人家拍板决定的。至于她自己,以后打算住到养老院去。
原住民沈文君
60岁,政府送了个大礼给我!
“我今年60岁,政府送了个大礼给我!”快人快语的沈文君是沈家滩的“原住民”。她的娘家在杨树浦路2603弄,是一幢本地房子,是这里的“大户”。1958年上海各街道办里弄食堂,她老爹(爷爷)拿出了客堂加厢房无偿给街道使用,总共近200平方米。那时候,设在她家的“51号食堂”在定海地区还小有名气呢。里弄食堂停办后,她家还上交了不少房屋给国家。沈文君以前也是上棉十七厂的挡车工,结婚后就搬到了不远的2657弄,丈夫原来在上棉十二厂工作,企业关停后去了外企工作。沈文君婆家房子也挺大的,是祖辈在1948年建的。
后来,沈文君的家翻建成了三层小楼,现在是附近最好的一幢:底楼是厨房和餐厅;二楼是夫妻俩的卧室,外加一间“豪华”视听室,配有按摩椅,可以唱卡拉OK,外面还有个平台花园;三楼则是女儿一家住。看得出,这是注重生活质量的一家人。不过,尽管自己的小家搞得很舒服,但周边居住环境实在太差,弄堂像“地道战”“一线天”,轿车也没法开进来。
“我是1988年嫁过来的。1993年就说要动迁,但根本没开始;2003年贴出公告说要动迁,还真的动了几十家,但后来又没声音了。从2003年到现在,整整等了17年!”沈文君说。旧改启动后,他们很快就签约了,已经在宝山靠近杨浦的殷高西路几个小区看了房子,自己家、80多岁的父母家和女儿家,都是一碗汤的距离。尽管辛辛苦苦装修的“豪宅”要拆了,但沈文君的丈夫一点也不可惜,开心得合不拢嘴:“我刚刚退休。添了小外孙,现在又遇到房屋征收,后半生也没有心事了!”
一地一策 毛地处置加速度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杨浦区不断推进旧区改造。然而,其间也有多幅地块因各种原因,动迁启动不久或部分动迁后,便陷入停滞,成为沉睡的毛地。
杨浦区房管局局长、旧改办主任于洋介绍说,近年来,杨浦区加大毛地的处置力度,“一地一策”探索推进新模式。2014年,停滞11年的平凉2、3街坊被重新激活,目前已完成收尾。2017年,停滞14年的毛地江浦路街道81、83街坊(蒋家浜),也被激活,使3200多户居民喜迁新居。
作为杨浦区剩余的毛地之一,129、130街坊也于三年前被重新提上改造日程。2017年6月起,原开发单位合生公司对参与杨浦的旧改工作表示出积极的态度,并提出重启该项目的意向,经过历时3年的投资评估、反复论证等工作,合生公司在办妥了相关前期手续并成功融资征收和开发资金后,具备了重启该项目的条件。
今年初,129、130街坊旧改重启消息传来,居民们喜出望外,奔走相告。4月15号,“一次征询”启动,一周后,意愿征询同意率达到99.32%。在一个3000多户的大基地,“一次征询”如此高比例通过,也是很少见的。
全员投入 基地来了年轻人
时下,公开公平公正的阳光征收已深入人心。不过,此次征收正值疫情期间,遇到了不小的困难。“这个基地体量较大,居民家庭情况复杂,私房占70%,同时又要避免人群聚集导致的疫情风险,这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巨大挑战。”杨浦区第二征收事务所总经理杨栋告诉记者。为此,征收事务所此次全员投入,120人分成38组,连办公室的管理人员都扑到了基地里,日夜连轴转。
高挑的个子、清秀的五官,爱做美甲、爱喝奶茶,26岁的高凯梅是个普通的90后时尚女孩。不过,她和师父郑文汇却是129、130基地最先完成预签约的一组经办人。高凯梅本职工作是征收事务所的财务,今年4月也来到了基地一线。在师父的带领下,她跑遍了海州路266弄和杨树浦路2639弄的70产(98户)居民。他们一次次上门,最多的一户居民上门了6次。
有户家庭共兄弟四人,为补偿款分配发生了矛盾。小高和师父就为他们当老娘舅,仅协调会就开了两次,最终几兄弟都作了一点让步,顺利签约。“我这里的居民都挺好的,他们都顾念亲情。”尽管遇到过居民发脾气、拍桌子,小高还是觉得这份工作很有意思。如今,许多像高凯梅这样的90后、85后年轻人,在旧改的历练中不断成长。
定海温度 留住弄堂烟火情
要搬家了,居民们心情复杂。能够乔迁自然是大喜事,但这里毕竟居住了一辈子或大半辈子了,一口水井、几棵老树、几十年的老邻居,都让他们魂牵梦绕,依依不舍。旧改就是做人的工作,同样应该充满温度,呵护群众内心那份柔软的情感。
今年4月,一个以“弄堂烟火情”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在这里展开。这是定海路街道党工委结合旧改工作推出的。其中最吸引人的是“弄堂时光机”活动,居民只要报名,就可以有摄影师来为他们拍摄与自家老房子的合影,并免费冲印1张12寸照片留念。同时,街道还组织摄影爱好者拍摄一些特色老建筑、小巷和场景,留存弄堂生活记忆。在5月初的第一轮集中拍摄中,共为339户居民拍摄了合影,当居民拿到冲印好的大幅照片,有的流下了眼泪。
3600多户居民的集中搬迁,也带来许多迫在眉睫的问题。液化气钢瓶退还就是其中一个。那么重的钢瓶,需要自己运到燃气公司办事处办理手续,这里的居民好多都年老体弱,最近又是梅雨季节,如果用助动车运送有一定危险性。居委会把这个难题向街道反映,街道立即和区建交委联系。经过协调,燃气公司同意上门回收。
为民谋福 贯穿旧改全过程
129、130街坊是今年杨浦首个启动签约的征收基地,另外几个基地的工作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7月23日,位于周家牌路临青路的大桥街道89街坊将启动“二次征询”首日签约,涉及居民3600户。8月4日,定海134街坊将启动首日签约,涉及居民700户。今年全年1万户的目标可望实现。
旧改是杨浦最大的民生,历届区委区政府都持之以恒加以推进。杨浦区委书记谢坚钢介绍说,“十三五”以来,杨浦旧改迎来了加速度,去年旧改征收首次突破1万户。截至去年年底,杨浦还有成片二级以下旧里57.03万平方米、约2.6万户居民。预计到今年年底,杨浦剩余成片旧里约38.4万平方米、居民约1.65万户。按照2022年全面完成成片二级旧里改造的目标任务,2021年杨浦拟安排旧改征收项目11个,面积23.2万平方米,居民1万户。
旧改不仅极大改善了民生,对于城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旧区量大面广,杨浦区确定了“由西向东、由南向北、聚焦成片、突出重点”的推进战略,经过近十年的实施,取得了丰硕成果。如滨江区域通过科学改造公共空间,“工业锈带”被打造成为“生活秀带”,已成为令人瞩目的亮点。同时,对于杨浦来说,旧改也为全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区、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和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增添了动力、拓展了空间。位于杨浦滨江核心功能区的129、130街坊,未来就将成为一处百万平方米建设规模的城市综合体,其中包含成片的历史风貌街区、跨国公司总部办公区域、滨江公共空间和生活居住区,引入全球百强企业总部、世界顶级商业品牌等落地。
谢坚钢表示,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杨浦滨江时提出的“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为我们在新时代推进人民城市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加快推动旧区改造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将把为人民谋幸福、让生活更美好作为鲜明主题,将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贯穿旧改工作全过程,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