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用缴获的武器俘虏敌兵
中国自己的坦克生产线
107毫米火箭炮老当益壮
武器装备是战争力量的物质基础,其优劣多寡极大影响着作战行动实施。近年来,我军机械化与信息化建设成果丰硕,一大批国产先进武器装备甚至引领世界潮流。但不能忘记,人民兵工腾飞的起点正是70年前抗美援朝战争。当时志愿军三个重大战略性问题——能不能打、能不能守、能不能保证给养运输,都源自他们以劣势装备同高度现代化的美军作战,回望志愿军和国内兵工战线克服差距,争取胜利的历程,对今天的我们依然有现实指导意义。
“老炮”的奇迹
70年前的1950年10月29日下午,朝鲜咸兴以北的黄草岭下,一群炮兵隐蔽在荒草伪装的阵地上,等待营长命令,他们身边是12门采用单脚式大架和木质炮轮的古董大炮,正静候“发言时刻”。16时30分,随着一声令下,火炮向盘踞黄草岭鞍部烟台峰的南朝鲜军发出怒吼,猝不及防的敌人瞬间淹没在火海中,而中国步兵则在炮火掩护下迅速扑向峰顶,不消一小时解决战斗。此战中,志愿军凭借抗战中从日军缴获的三八式野炮,漂亮地打响“出国第一炮”,以耗弹400多发,毙伤1200多名敌人,志愿军司令部予以通报嘉奖。可曾想到,这批率先入朝的中国精锐之师是用往昔战场缴获甚至敌人丢弃武器(俗称“捡洋落”)来作战,敌人根本想不到,把他们揍得鼻青脸肿的“大杀器”还是日本1905年出品的老炮。
随着更多志愿军部队打出“开门红”,从国内带去的旧日械和国民党造枪炮逐渐换成从美军及其仆从军手里缴获的“新玩意”,例如著名的“万岁军”38军刚入朝时,装备日式6.5毫米口径三八步枪,当时流传着“英雄的三十八军,扛着三八枪,冒着零下三十八(摄氏)度严寒,打到了三八线”的威名,实际上,他们在第二次战役中全歼南朝鲜7师,缴获156门火炮、218辆汽车及大批轻重武器,许多步兵团基本实现轻武器美械化,甚至在战场上抄起菜刀追杀敌人的336团炊事班也分到崭新的美式冲锋枪。多年后,老战士回忆,一线部队武器美械化使得部队在后面的连续穿插和阻击中能就地补充弹药。
“边打边建”满足急需
但出国作战终究与过去国内革命战争不同,志愿军在战争初期运动战阶段缴获大量军械,但单靠缴获是无法满足遂行现代高强度战争需要的。正如总后勤部在1951年写给中央军委的报告中描述的,分析1950年9月至1951年2月志愿军第38、39、40、50军上报的武器统计表,结论是志愿军武器损耗难以在战场就地解决,必须抓紧从苏联进口各种制式装备,同时“边打边建”,加强国家工业建设和兵工建设,创造武器发展基础,缓解前线装备是否“够用”的问题。
“乞丐无法与龙王比宝”,由于武器装备落后,志愿军要以劣胜优、以弱胜强,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是致胜关键。志愿军基本摸清美军作战特点,不按敌方设定的舞曲跳舞,广泛实施近战夜战,充分发挥步兵武器作用,最大限度减低美军武器火力发挥,“气多钢少”的志愿军战胜了“钢多气少”的美军。
与此同时,国内千方百计为志愿军部队换装从苏联成建制进口的武器装备,到1953年7月,志愿军各种火炮达1.5万门,比运动战时期增加8500门,坦克增加到400辆,比运动战时期增加300余辆。志愿军空军更是跨越式发展,一步迈进喷气式时代,有12个团装备米格-15喷气式歼击机,飞行性能略优于美军F-86。在进口之外,通过对国内工业体系的整顿,兵工战线也获得超常发展,让志愿军手中有了够用的国产装备。1951年,志愿军反映美军频繁用坦克实施“楔入战”,造成很大伤亡,全国兵工企业紧急启动步兵反坦克武器研制,短时间内完成51式90毫米火箭筒、52式57毫米和75毫米无后坐力炮的设计和生产。当志愿军基层部队反馈说无线通信手段落后时,天津无线电厂在1951年参考美制SCR300跳频步话机设计出702型背负式跳频步话机,这也是中国第一台自主品牌的军用步话机,作用距离超过15公里,受到部队称赞。
当然,国产装备体系建设全面走上正轨,尤其是国产重武器初见规模,要等到朝鲜停战后。1954年,国产76毫米加农炮及122毫米榴弹炮试制成功,随后几年,国产炮兵、装甲兵乃至航空兵武器装备试制捷报频传,1959年国庆十周年阅兵上,一款又一款国产武器雄赳赳通过天安门广场,中国军队如何获得“够用”武器的问题终于得到完美解决。
“够用”之后是“管用”
“够用”的问题解决后,国产武器是否“管用”就成为关键。今年8月,央视专门报道国产运-20运输机首次完成高原重装空投,飞机连续空投了多门107毫米口径火箭炮,该炮射程约8公里,具有重量轻、火力猛等特点,是空降兵等快反部队的利器。许多人或许想不到,107火箭炮的服役年限超过半个世纪,之所以仍备受指战员青睐,就因为它在设计之初就汲取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宝贵经验。
武器装备的发展逻辑是,首先要做到“人无我有”,然后再努力实现“人有我强”。志愿军作战后期,苏联制式军械解决了零件不统一、弹药不匹配的问题,提升了持续作战能力,但这些武器仍是外人设计的,不完全适应我军作战需求。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15军反攻597.9高地时,动用了苏制132毫米口径喀秋莎火箭炮齐射,据说在坑道里坚守等待的战士被火箭弹爆炸的冲击波震得跳起来,前仰后合半天找不准平衡!尽管喀秋莎威震上甘岭,但志愿军仍从实战中看到它的不足,那就是精度和机动性都不适合对以轻步兵为主的山地运动战,特别是打完弹药后,好几个人都难以把一枚笨重的132毫米火箭弹推入导轨,使用弹性不足。
正是朝鲜战场上获得的经验,推动中国兵工提出轻型火箭炮方案,锻造出全新的63式107毫米火箭炮,这款最初称为“8公里火箭”的轻炮机动灵活,兼顾射击精度和火力密度,所用火箭弹专门考虑中国人的体能,普通士兵可以人背肩扛带着弹药上山下海,保证了该炮能在山地、丛林、沙漠等重炮无法展开的区域发挥威力。事实上,像107火箭炮这样的“中国创造”武器已遍布解放军各个部队,形成“人剑合一”的战斗力。
为“打什么仗”服务
那么未来,中国武器装备体系发展该如何“更上一层楼”呢?从抗美援朝经验看,武器装备体系发展,一定要做到未雨绸缪,既要满足眼前作战需要,更要预先着眼未来二三十年作战环境,真正做到“打什么仗,有什么武器”,避免临渴掘井式的突击上马,导致科研缺乏方向性。
1950年志愿军入朝时,中国兵工事业还未走上正轨,不可能预先根据朝鲜半岛的环境特点为志愿军研发合适的武器。但如今中国兵工体系在全球名列前茅,解放军通过执行国土防御及出国执行维和等任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完全可以根据对未来中国所面临的国际战略形势,预先确定可能在何种作战环境中与什么样对手作战。只有根据对未来战场环境和对手特点,才能更好地总结出新装备必须具有的性能和特点,军工单位在研发新装备时才能更好做到有的放矢,保证中国军队能在现在和未来装备最适合自己的先进国产装备。 白孟宸 张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