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这些利刃陪伴正义者赢得胜利
第20/21版:军界瞭望 2020-11-02

这些利刃陪伴正义者赢得胜利

志愿军经典武器使用心得

冷枪手张桃芳

没有光学瞄准镜的莫辛·纳甘步枪

穿着尼龙防弹衣的美军也难逃致命一击

参战的IS-2重型坦克涂装

IS-2重型坦克紧急开赴前线

志愿军的“铁扫帚”61K高炮

击落10架敌机的功臣高炮

志愿军高炮击落的美军直升机

志愿军操作57毫米无后坐力炮打击敌地堡

◆上甘岭功勋炮及其用过的炮弹

描绘王海驾机击落美机的画作

王海与其驾驶的米格-15比斯歼击机

志愿军用A3火箭炮急袭石砚洞北山

志愿军对国产A3火箭炮赞不绝口

上甘岭五圣山阵地上的志愿军M1A1榴弹炮

◆王笑梦 石宏

七十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将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赶回三八线附近,取得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数百万将士把手中的武器发挥到极致,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今天,我们不妨把目光定格在一件件经历硝烟的武器身上,重温那段光荣岁月,走近那些不朽的英雄们!

冷枪手扣动“水连珠”

近日,抗美援朝题材电影《最冷的枪》立项开拍,片中原型是志愿军著名神枪手张桃芳,在上甘岭前线,他用32天击毙214名侵略者,耗弹仅436发。战地照片中,20岁刚出头的张桃芳手握连光学瞄准镜都没有的步枪,警惕地搜索前方,这就是他的杀敌利器——苏制莫辛·纳甘步枪!

莫辛·纳甘是诞生于19世纪90年代的老枪,从现在的眼光看,它体型笨重,后坐力大,体格较弱的人难以操作,但结构坚固,弹道笔直,指哪打哪,尤其枪声清脆得如同水珠溅落,因此中国人给它起了个颇富诗意的绰号“水连珠”。当然,莫辛·纳甘之所以“老当益壮”,还在于枪械结构较为简单,装弹、上膛、瞄准、击发步骤都简单利落,这对教育程度较低的士兵来说极其重要,基本上不需要怎么训练就能熟练操作。具体到中国,莫辛·纳甘在部队里普及具有历史必然性。1951年春,基本靠抗战和解放战争缴获战利品武装起来的志愿军几乎打光了库存弹药,尤其杂系枪械“弹药荒”更为突出,面对激烈的战事,中央除了动员国内兵工厂加紧生产,还紧急从苏联引进全套制式武器,由于陆军武器量大面广,生产新枪支弹药已来不及,苏联不得不支援大批二战时期使用的枪械,其中以莫辛·纳甘步枪最多,成为志愿军基层班组的骨干单兵武器。

1952年9月,仅接受两个月射击训练的张桃芳背着和自己差不多高的莫辛·纳甘步枪入朝,而此时战争已进入阵地战阶段,上级要求组织特等射手展开“冷枪冷炮”运动,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起初,张桃芳连开三枪都脱靶,气得连长嗔怪“吃了三个大烧饼”。此后,张桃芳像着了魔一样,整天端着空枪,反复练习举枪,瞄准远近不同物体,不停扣发扳机,寻找感觉。他还用破床单制成两个沙袋挂在手臂上练习臂力,练到最后,他两臂带着十几公斤沙袋时,仍能不差分毫地扣动扳机。

一段时间后,张桃芳找到感觉,开始从熟悉阵地周围地貌入手,将敌人常出没的道路估测好距离,在战壕里寻找理想射击点。两周后,他适应了这种节奏,用240发子弹毙伤71名敌人。他回忆,自己射击目标多在400米内,一两百米近距离的也有不少,他在上甘岭597.9阵地上有四五处射击位置轮换。后来,他成为全连头号神枪手。24军军长皮定均听说后,起初不相信这个新兵蛋子那么厉害,找了一位作战参谋,带上一对自己舍不得穿的皮鞋,嘱咐参谋要亲眼看见他打中三个敌人就把鞋子送他,后来张桃芳就在那个参谋面前打中三个美国鬼子。

马良山上的“坦克大师”

有“冷枪”自然有“冷炮”,志愿军曾将重型坦克开上山头掩体,对“联合国军”一顿猛轰,掩护步兵攻坚。

故事发生在马良山,这是临津江西岸的重要制高点,三峰鼎立,形如马蹄,是兵家必争之地。在三八线上,“联合国军”如果控制马良山,就可以轻而易举占领开城,开城以北是一马平川的地形,美军可以依仗空军优势向北进攻,战争就会长期持续下去。而志愿军控制马良山则可以威胁汉城(今首尔),双方战线就成胶着之势,只能通过谈判停止战争。可以说,谁占领马良山,谁就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1951年10月初,英国仆从军在美军支援下动用成团兵力轮番攻击,占领马良山,然后由皇家苏格兰团第1营守卫,他们构筑上百座明碉暗堡,阵地前沿架设15米宽的屋脊形铁丝网,还有混合雷场。为夺回马良山,志愿军调来60门各型火炮、火箭炮,但远程炮很难通过间瞄射击摧毁敌人在山上的暗堡,于是调来坦克部队参战,让坦克炮采取直瞄射击消灭地堡。

参战的是志愿军坦克1师1团的两个连——第2连装备T-34/85中型坦克,第4连装备IS-2重型坦克。IS-2是二战中苏联开发的王牌坦克,其122毫米炮威力强大,击毁过大量德军坦克。率领两个连开赴马良山的是1团参谋长杨惠,而担任主攻马良山的是第64军第191师第573团,团长许宪章与杨惠也是老相识。当杨惠带领两个坦克连来到前线后,许宪章半开玩笑地说:“老杨,咱们这回啃的是块硬骨头,敌人阵地的地势是险要的,工事是坚固的,军队是‘王牌’的。”

11月3日夜间,志愿军炮兵开始轰击马良山,破坏敌人雷区和障碍物。4日凌晨2时,第2连的7辆T-34/85坦克和第4连的3辆IS-2重型坦克在隆隆炮声掩护下隐蔽开向预先构筑的阵地。这一段路,他们通过20多个弹坑、5道炮火封锁线,平时只需二三十分钟就能跑完,他们竟用了4个多小时。前沿阵地距敌前沿约1000米,是理想的坦克射击阵地。坦克乘员与工兵一起进行伪装,工兵协助坦克兵用稻草编成辫子,插上蒿草,搭成屋顶,伪装坦克掩体,并安置防火用具。

11月4日15时,10枚信号弹呼啸着腾空而起,夺回马良山的总攻正式开始了。此前没有被英军发现的志愿军坦克突然开火,展开猛烈的火力急袭。坦克手们充分发挥直瞄射击精确的特点,将一发发低弹道的炮弹准确送进地堡射孔,对敌人工事及地堡的命中率超过90%。英军在马良山上精心构筑的多层地堡群,被坦克又快又狠的炮火打得“皮开肉烂”,明堡被揭了盖子,暗堡被轰成深坑。对于中国坦克的射击,英国人调动4个炮群进行压制射击。不久,美军的12架战机飞抵战场上空,一次次地对地面俯冲轰炸、扫射,炸弹、汽油弹如黑色冰雹从天而降,在坦克阵地激起冲天烈焰。先是一辆IS-2坦克起了火,接着又有两辆T-34/85坦克着火。我军坦克顶着来袭的炮火继续对英军的地堡进行点名射击,马良山上英军残存的地堡被全部肃清后,16时05分,志愿军3个营步兵伴随坦克发起冲击,采取分割包围和断敌退路的战法,战至19时顺利攻占了马良山主峰,全歼英国皇家苏格兰团第1营4个连,杀敌500余人,俘虏46人。

战斗中,敌人向坦克阵地倾泻200多发炮弹、30多枚炸弹和40多枚汽油弹,但志愿军参战的10辆坦克没有被击毁一辆。强攻马良山之战,不仅是志愿军第一次步、炮、坦协同作战,而且打破常规在白天发动进攻,短短3小时,就全歼英军1个精锐加强营,被誉为“联合兵种协同作战的成功范例”。

画了十颗星的高炮

同样是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金刚川》已经热映,它讲述志愿军坚守交通咽喉金刚桥,在敌机轰炸下保持交通线畅通无阻,而片中护桥部队抗击敌机的武器正是苏制61K型37毫米高炮,这是对历史的真实还原。

61K型高炮是苏联红军在二战期间的主力近程防空武器,需要人工操作,单炮射速60-80发/分,射程3500米。显然,这种高炮的威力和今天我军所用的信息化自动高炮无法媲美,但它依然在二战中击落轴心国14657架战机,平均打下一架仅耗弹905发,而在朝鲜战场,该炮依然以优异战绩赢得“铁扫帚”的美名。

1951年3月,装备12门61K的高炮29营投入三八线一带防空作战。6月,上级安排29营保卫市边里大桥,此桥长约80余米,是我军后勤运输的枢纽。针对美机出没特点,29营明确“三不打”准则,即“对高空过航敌机不打,瞄不准不打,敌机不在火力范围内不打”,目标是“集中火力打一架”。果然,29营不管敌人是高空侦察,还是夜间投放照明弹,故意放行,达到隐蔽目的。9日8时10分,麻痹的美军派出4架F-80喷气式战机从3000米飞行高度进入29营防区,战士们张网以待。敌机在大桥上空盘旋了两圈之后,突然下降到2000米的高度,排成一字型向大桥扑来。营长王万厚立刻下令开火,12门高炮一阵轰鸣,第一架敌机还未俯冲下来就被击落,第二架匆忙投弹后立刻转向逃跑,第三架反应过慢,被击中后,坠入滚滚江流,而第四架因为排在队列的最后面,侥幸逃脱。两天后,不死心的美军又派4架F-51野马式活塞战斗机来偷袭,该机比喷气机慢,但更灵活,习惯从高炮射击死界进入,但美国人还是失算了,29营构筑交叉火网,将密集编队的野马机笼罩起来,结果一架敌机当场爆炸,半小时后,敌军派飞机来营救跳伞飞行员,结果又被高炮干掉一架。

29营成功戍守市边里大桥后,又马上被上级派去前沿兵站古野洞,那里的对空斗争更加严酷。9月13日,美军AT-6“得克萨斯人”侦察机引导4架野马机侵入兵站上空,敌侦察机向兵站打出红色信号弹后,野马机立即朝地面进攻,埋伏在古野洞山谷外的29营高炮突然开火,先命中侦察机,打瞎野马机的“耳目”,然后以“集中火力打一架”的准则,连续击落两架野马机。10多分钟过后,美军又增派8架野马机报复,没想到29营虚虚实实布置的多处“假阵地”让敌人无所适从,盲目低空搜索时却被我军奇袭多次,一架敌机凌空爆炸。

整个战争中,志愿军高炮兵共击落430架敌机,近十分之一是被29营击落,该营也成为唯一荣获集体一等功的高炮营,一门涂有10颗红星(代表击落10架敌机)的61K高炮现在就陈列在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

缴获美军大炮发威了

从敌人手中缴获武器去战斗,是我军光荣传统。很少有人知道,志愿军装备的最大口径火炮正是从美军手中缴获的155毫米M1A1榴弹炮。

M1A1是美国在1944年才研制成功的新炮,采用强化钢制造炮坯,射击寿命达到7500发,最大射程15公里,依靠4吨载重车或13吨履带车牵引,操作编制11人。由于性能不错,美军一直把它列装到1982年,换下来的火炮被卖给许多国家。可是就中国而言,无论二战还是解放战争时期,美国都没提供M1A1榴弹炮给国民党当局,解放军在国内也就无从缴获,很显然,它出现在志愿军序列里,只能是朝鲜战场上发生了“易手”。

朝鲜战争期间,美军大量使用M1A1火炮,像标准的步兵师里编有4个野战炮兵营,其中一个重榴炮营就有18门M1A1。1950年12月,在志愿军第20、27军打击下,美国海军陆战1师的155毫米榴弹炮装备,一半(9门)就丢在柳潭里至下碣隅里山路旁。1951年1月,志愿军第50军在歼灭英军29旅皇家重坦克营时又缴获2门美国M1A1榴弹炮。为了使这些火炮发挥作用,我东北军区还组织兵工厂仿制155毫米炮弹。这样,志愿军就可以用缴获的M1A1榴弹炮去吊打敌人了!

上甘岭战役中,支援第15军的志愿军炮兵就利用M1A1榴弹炮的远射程实施压制、反击美军迫击炮、榴弹炮的任务。某连使用M1A1榴弹炮在全纵深实施机动和火力支援,击溃美军10余次集团进攻,摧毁美军48门105毫米榴弹炮、3门迫击炮、坦克7辆、弹药库10座,全连荣立一等功,当时使用的一门155毫米炮至今仍存放在军博。

除了大口径榴弹炮外,我志愿军还缴获美军大量57毫米M18无后坐力炮和75毫米M20无后坐力炮,随后与我国仿制的同型装备一起下发部队,狠狠打击美军坦克。

M18无后坐力炮尺寸适合步兵携带,射击精度也比较好,但炮弹威力小,很难击穿美军坦克,因此志愿军多用M18对付火力点。M20口径大,炮弹威力大,在当时对付坦克还是可以的。为支援朝鲜前线,重庆望江兵工厂仿制出同款的52式57毫米无后坐力炮,1951年就供应前线2014门,1952年又生产1999门,而57毫米破甲弹也先后在重庆和太原地区的弹厂试制成功,1953年累计生产44万发。1951年秋季,志愿军某部炮手徐中在五圣山防卫战中,用57毫米无后坐力炮击毁敌军坦克7辆,荣立特等功,并获得“二级战斗英雄”光荣称号。

“米格”打下美空军参谋长

今年8月2日,人民空军原司令员王海上将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这位世界公认的王牌飞行员,在抗美援朝战争爆发70周年之际离开了我们,却给我们留下驾驶米格-15比斯歼击机痛击敌寇的英雄故事。

1950年5月,王海从东北老航校毕业后,成为人民空军的一名歼击机飞行员,历任空军混成4旅29大队中队长、空3师9团1大队大队长。1951年4月25日,王海随空3师编入志愿军空军战斗序列,执行战斗任务。11月18日下午2时左右,空9团和苏联空军在朝鲜肃川上空迎击美国空军,王海率领的大队以5:0结束战斗,王海本人一举击落2架敌机。12月15日,王海大队再度迎战美国空军,在以4对12的劣势创下6:1的惊人战果。

空战中,王海主要驾驶苏联米格-15比斯歼击机,采用一台克里莫夫VK-1发动机,推力为2722公斤,具备良好的俯冲和加速性能。该机火力强大,一门N-37型37毫米航炮位于机身前下右侧,两门NR-23型23毫米航炮安装在机身前下左侧,其威力远超同时代美军战斗机的12.7毫米航空机枪,而且在机动性能上也优于美军F-80、F-84战斗轰炸机,与美军专用的F-86F制空战斗机不相上下。王海就是驾驶着这种先进战机击落击伤9架敌机,先后荣立过二等功、一等功、特等功,被空军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他所带领的“王海大队”,与美国空军激战80余次,击落击伤敌机29架,荣立集体一等功。

而对一名军人最客观的评价来自于你的对手。1984年7月,时任空军副司令员的王海陪同国防部长张爱萍访问美国,在与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会见中,当张爱萍介绍到王海时,美国空军参谋长加布里埃尔惊奇而又激动地走到王海面前,握着王海的手说:“你就是那个朝鲜战场上的王海,我当年在朝鲜就是被你们打下来的。”王海笑着说:“你们如果再进攻我们,我还要把你们打下来。”原来,加布里埃尔是美国第十一任空军参谋长,本身也是拥有4200飞行小时的资深战斗机飞行员。1950年,他进入古德费罗基地接受飞行训练,并在克雷格基地完成高级训练。1951年12月,他被派遣到朝鲜前线,先后驾驶F-51野马机和F-86战斗机,先后执行100次战斗任务,但最终在与米格-15比斯的较量中被击落。因此,当他看到王海后有感而发,说了那句“我就是被你们击落的”。

后来,加布里埃尔专门到中国访问,并在王海陪同下参观中国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的演示,还专程前往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目睹了王海驾驶过的那架涂有9颗红星的米格机,他感慨地说,“中国原来没有空军,突然在朝鲜战场出现,这一点让人惊讶”。

“中国喀秋莎”瓦解强敌

众所周知,诞生于二战的苏联喀秋莎火箭炮威震敌胆,即便在朝鲜战场也雄风不减,但苏联没向中国转让生产技术,只出售72门成品炮,这让渴望火力的志愿军难以接受。面对前线急需,英勇的中国兵工人从一张白纸上起步,创造出独特的“中国喀秋莎”——A3火箭炮。

该炮与科学家钟林关系密切。解放战争期间,身为地下党的钟林进入国民党50兵工厂,搞到美军一些资料和火箭炮样弹,他带领进步工人,在敌人眼皮下秘密试制。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将火箭弹解剖,分析火药成分,一个零件一个零件测绘,1946年底,他们在成都郊外成功发射102毫米火箭弹,射程达4000米。当全国解放在即时,钟林奉命转移到解放区,他把试制火箭弹的全部图纸藏在皮箱夹层里,装上小孩尿布,全家辗转进入华北解放区,继续从事兵工事业。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三天,仿制火箭炮在卢沟桥进行射击汇报表演,贺龙高兴地说:“我们土八路照样制成了火箭弹。”而苏联专家也跷起大拇指说:“恭喜,中国也有了喀秋莎。”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急前线所急,已是重工业部副部长的钟林亲自主持东北机械制造厂试制野战火箭炮的项目。1951年,射程达到8000米,适应朝鲜山地环境的A3式火箭炮在沈阳正式交付东北军区炮兵1团(装备36门),不久改编为志愿军炮兵210团,旋即赴朝参战。

A3式火箭炮最辉煌的战绩是在配合志愿军67师收复石砚洞北山战斗中,1953年上半年,敌我双方围绕此山反复争夺,志愿军侦察发现敌人防御工事修得不合理,尤其战壕防不住志愿军纵深火力,地堡仰角太大,难以向山下射击,这就为我方发挥火力创造了条件。7月6日深夜,志愿军发起总攻,志愿军炮火初次急袭齐射3分钟,密度达每平方米1发,尤其7门A3式火箭炮在9个阵地上转移6次,歼灭大量敌人有生力量。随即,志愿军67师200团6连冒雨夜袭,一举攻占山头。接下来的6天,是两军空前惨烈的争夺,最终美军的抵抗被A3火箭炮的强大火力所瓦解。更有意思的是,装备A3火箭炮的部队改编自蒙古族骑兵,战士们的坐骑成为拖曳火箭炮的挽马,在朝鲜战场稠密炮火雷鸣之间,美军无线电监听站发现指战员之间的蒙古语通话,居然向上报告:“蒙古军队也来参战了。”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