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6日 星期六
镜头里的后台人生
第21版:镜头艺术 2020-12-16

镜头里的后台人生

2020年10月14日,上海时装周,一场儿童走秀的现场,一个小模特抱住了自己的小伙伴,还亲了一口。

2019年7月19日,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在上汽 上海文化广场上演,演员们在后台化妆。

2020年1月16日,上海国际舞蹈中心谢欣的《九重奏》进行试演当日下午,演员们在小剧场排练。

2020年10月24日,外滩源,爵士主题市集上,来自上海的第一家本土爵士大乐队进行了首演。

2019年6月1日,“舞苑杯”比赛前,一名选手在熟悉舞台。

2019年11月28日,《泰坦尼克号》来沪首演,来自英国的演员们在后台,人手一本读物,在表演的间隙专注地阅读。

2019年1月16日,百老汇经典剧目《歌舞线上》在上海首演成功,演员们在后台相拥而泣。

2018年8月9日,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的一场芭蕾舞比赛上,两名小选手在上台前反复练习动作。

2019年6月29日,国家大剧院。《闪闪的红星》即将首演,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辛丽丽在侧台,指导主要演员吴虎生和范晓枫表演。

2019年5月9日,俄罗斯戏剧《奥涅金》来沪首演,上台前,演员们聚在化妆间听导演讲戏。

◆董天晔

十年前,我开始喜欢钻到后台去拍一些故事。时装周的后台、芭蕾舞现代舞演出的后台、话剧音乐剧的后台……

大概因为见惯了正面视角下舞台上的光鲜风景,总觉得大家站的位子一样,拍出来的东西也差不多,对于新闻纪实的摄影师来说,视角是很要紧的,只有站在别人不会出现的地方,才能拍到别人拍不到的东西。

不得不说这也是身为媒体人的福利。在后台拍摄的过程中,见到了一些自己的偶像,或者身披耀眼光环的艺术家,这些背后有着许多拥趸粉丝的人,多数人只有机会看到他们在台上高光的时刻、最华美的瞬间,我的目的虽非消解这种距离带来的仪式感,确实也希望展现出他们身为“人”的一面。那些平凡的、不同于舞台上的时刻,试图在舞台背后在建立新的舞台,圆满一种新的叙事。

对于这种纪实的方法,当然也会有自我怀疑的时刻。人们习惯于将这类后台纪实的照片称为花絮照,在一般性的新闻报道里,这些照片往往成为介绍演出之余的边角料,而想要更有深度、更加完整,并且成功地建立起一次演出台前幕后的完整叙事却并不容易。

2019年6月,我随上海芭蕾舞团进京,全程记录下他们在国家大剧院首演红色芭蕾舞新作《闪闪的红星》的全部过程。从日常性的基本功训练,到去中央芭蕾舞团的小剧场,与中央芭蕾舞乐团的音乐家们合练,再到进入国家大剧院走台、彩排;直到首演当日,从团长辛丽丽到吴虎生、范晓枫这些主要演员,以及伴舞的演员们,紧张如战斗的场景……记录过程里呈现出的丰富叙事性,许多真实的细节,深深打动了我。在北京回上海的高铁上,我花费5个小时,编辑了一篇长达85张图片的全纪录稿件,这种堪称激进的手法是否符合当下新媒体阅读的基本逻辑姑且不论,对这部戏有兴趣的读者一定可以从中读到一个完整的幕后故事。

这次的经验让我对于幕后摄影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念,从上海时装周到《巴黎圣母院》《静静的顿河》等海外优秀剧目在上海的展演,抑或是外滩市集上,上海首次组建的本土爵士大乐队的户外演出,后台的照片越来越多,我的脑海里也存下了许多区别于舞台的生动故事。

2020年是个多事之秋。1月25日凌晨零点,我随上海援鄂医疗队前往武汉,开始了长达两个月的抗疫报道。犹记得开着租来的车,穿梭于空无一人的武汉街道,奔波于雷神山、武汉同济光谷医院、金银潭医院和方舱医院的过程中,这座江城的雄伟景观在身边掠过,是张玮玮充满西北调性的音乐陪伴左右。到了8月,张玮玮和他的伙伴来到上海,在上汽上海文化广场进行了一场民谣演出。拍摄他们排练的过程中,听着他的音乐,在武汉宽阔的街道穿梭的场面不断在脑海里浮现,不由产生了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

当疫情为我们的生活按下暂停键的时候,我直观地感受到,艺术在封闭的时空环境里有多么大的抚慰人心的力量;而当剧院重启,大家重新回归有限度的正常生活时,那些演出对于走过疫情的我们而言,又有了一种别样的意义,值得好好珍惜。

寻找后台摄影的意义,成了我工作的一条重要支线。我相信,这些照片会随着时间的流转,变成一首关于生活的礼赞。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