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7日 星期五
崇明启动本市规模最大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安置项目 冬日暖胃佳酿就藏在这个古镇里 全国首家“南翔小笼馒头”邮局开业啦 “小老人”照顾“老老人”
第11版:郊野大地 2021-01-29

“小老人”照顾“老老人”

松江“姐妹情深”自治团队暖了冬天

志愿者们忙着蒸包子 张小小 摄

夏天包粽子,冬日送暖粥,平日隔三差五去个电话问候一声。在松江区岳阳街道景德路居民区,有一支“姐妹情深”自治团队,因为团队成员都是女性朋友,名称由此而来。针对社区里的特殊群体,团队的志愿者有事没事总是记挂着他们,如同姐妹一样常伴左右,营造了浓浓邻里情谊。

寒潮中送上热粥与馒头

前几日寒潮突降茸城大地,室外寒风凛冽,景德路居民区老年活动室里却是一团暖意,其乐融融。志愿者阿姨们戴上袖套,穿起围兜,开始了忙碌的一天。

临近正午,八宝粥熬好了,现做现蒸的包子即将出炉。志愿者蒋安琪给她的服务对象打去电话:“朱阿姨,我们在活动室做馒头,烧了八宝粥,等下给你送过来。知道你喜欢吃馒头的,给你送几个豆沙馒头来。”除了朱阿姨,她又联络了其他几户相熟的居民,趁着点心还热气腾腾,一一敲开了他们的门。

她口中的“朱阿姨”名叫朱玉蟾,今年80多岁,两人年纪相差并不多。对朱玉蟾而言,她俩就像姐妹,经常聊天,彼此关心。“平时路上看见总归要打招呼,有事情时会来看我,没事情时也会做点好吃的给我送来,粽子、南瓜饼之类的。”去年老伴去世,她的情绪一度陷入低谷,是蒋安琪等社区志愿者的陪伴,帮她熬过了最艰难的日子。感受到志愿者的记挂,老人们都很开心,朱玉蟾说,她们早已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是比家人还要贴心的亲人。

从“小乐乐”发展到众乐乐

景德路是一个老年人口为主的社区,老年人占比超三成,仅90岁以上老人就有30名,空巢独居老人、困难老人也多达50人。如何让这些老人共享社会发展的福利,感受来自社会各界的温暖?居委会整合社区里的老年自治组织资源,创设了多个助老志愿服务团队。

“姐妹情深”就是这样一支自治团队。蒋安琪今年76岁,是这支居民自治团队的发起人。几年前,她常和社区里兴趣相投的小姐妹聚在一起做点心。虽然去年卸下了“队长”身份,但蒋阿姨一直心系着之前服务的老人,退而不休,真正把服务对象当成姐妹一样相处。

老人们生于物质匮乏年代,大多经历过忍饥挨饿,留在他们身上的时代印记之一,便是用吃的来表达感情。这次的面点多了哪道创新工序,成品效果怎么样;乳鸽是配了什么佐料,小火慢炖出来的;粽子选了哪里产的粽叶,比别家的更清香,特意转了几辆公交车才买来的……相比物质上的赠予,老人们更在意的是这些物质背后承载的精神慰藉,他们边吃边聊,用最质朴的方式,还原最诚挚的感情。

起初她们只是自娱自乐,时不时把活动成果送去社区特殊群体的家中。渐渐地,这种自发形式的助老行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越来越多居民要求加入她们,三四人的小团队经过几年自然生长,如今壮大到近20人。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李金刚介绍,最近又吸纳了两名男性志愿者,他们正打算将团队更名为“兄弟姐妹情深一家”。

社区志愿者的精神代代相传

宋建伟是“姐妹情深”的另一名骨干成员,目前她与5名困难老人和4名离退休老干部结对。除了每天把送到居委会的助餐送入户,还陪他们聊天、读报、打扫卫生,到医院配药。老两口的心结是什么,老人哪种慢性病的药快吃完了,这些子女也未必知晓的事情,一笔笔清清楚楚地记在她们心里。

这一切,琐碎而不易。曾有旁人不解,问她们所谓何求,宋建伟想了想说:“谁都会有老的一天,帮助他们,就好像在帮助以后的自己。”她的母亲曾是楼组长,多年如一日地奔波在楼与楼之间,没有休息日也没有分文补贴,却从不退却。宋建伟耳濡目染,感受着这份平凡背后的伟大,退休后,也自愿担当起了社区志愿者的工作。

陪伴老人的日子不都是欢声笑语,有时,志愿者会被老人的烦恼影响了心情,甚至老人还会跟她们闹情绪。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志愿者耗费着自己的心力,想着法子让老人宽心。现代文明给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让老人产生了极强的隔阂感,志愿者无法阻止滚滚向前的时代车轮,但可以努力消解老人的落寞感。对于她们来说,这是当下力所能及的事,也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既然接过了这一棒,必将不遗余力地完成它。通讯员 张小小 本报记者 杨洁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