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4日 星期六
美国邮轮打算复航打过疫苗才能上船 阿斯利康疫苗“可能关联”血栓 “模范族群”为何屡受伤
第13版:国际新闻 2021-04-08
一幅画作尽显苦涩处境 美国亚裔人权难获保障

“模范族群”为何屡受伤

◆《纽约客》杂志封面刊登画作《晚点》图GJ

纽约举行反对仇恨亚裔大型集会 新华社发

加州奥克兰一名男孩参加抗议歧视亚裔集会

被推搡、被殴打、被辱骂、被杀害,在美国这样一个自诩多元与包容的国家,针对亚裔的暴力事件却愈演愈烈。

亚裔被形容为白手起家实现美国梦的“典范”,为何依旧“伤痕累累”?

暴力事件接连不断

4月5日傍晚,美国加州洛杉矶蒙特雷帕克市,两名30多岁的华人男女在一家餐厅内被枪杀。凶手连开数枪逃走,徒留墙壁上的弹痕累累。3月30日,美国夏洛特市一家亚裔经营的商店遭到打砸,一名非裔男子手持铁棍闯入店内大肆破坏,口中高喊“滚回自己的国家去!”。

3月29日,一位65岁的亚裔女性在纽约曼哈顿公寓楼前遭陌生男子猛踹,对方大喊“你不属于这里!”,但目击全过程的大楼门卫不仅没有出手相助,还关上了大门。同一天,推特上流传一段黑人在纽约地铁暴打亚裔的视频。亚裔男子被黑人按在座位上对着头部一顿暴打,持续了十多秒。周围的乘客冷眼旁观,甚至还有人吹起口哨。

战战兢兢充满恐惧

6日,在被问及如何评价近一年来美国针对亚裔的仇恨犯罪激增现象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提到了一幅画。

“你的问题让我想起《纽约客》最新一期杂志的封面。”赵立坚说,“在这幅名为《晚点》的画作中,一位亚裔母亲牵着女儿的手在地铁站候车,急切期盼着地铁到站,眼神谨慎地望向别处,站在一旁的女儿则紧紧抓住母亲的手,警惕着另一边的动向。本是一次再普通不过的车站候车,却让这对亚裔母女时刻担忧自身的安危。”

战战兢兢,时刻警惕,充满恐惧。一幅封面道出了亚裔的苦涩,无疑是当下亚裔群体在美国真实处境的缩影。而《纽约时报》的一堵“耻辱墙”,则尽显亚裔的悲凉。

“芝加哥,26岁的技术员”“皇后区,13岁的男孩”“曼哈顿,37岁的女性”……曾在今年2月为美国新冠逝者“立墙”的《纽约时报》,4月3日又立了另一座揭露美国社会歧视亚裔的“耻辱墙”。在这篇题为《愈演愈烈的反亚裔暴力:他们在这里受到攻击》的长篇报道中,《纽约时报》整合了一年来亚裔美国人遭受的各种攻击与骚扰。

在美国,亚裔的人权得不到保障,早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据《纽约时报》统计,自去年3月以来,全美发生的有明显证据的种族仇恨事件超过了110起。另据美国反歧视组织“停止仇恨亚太族裔”的数据显示,自去年3月19日以来,该机构共收到3795例亚裔遭袭击案例报告。而据《国会山》网站报道,在2020年美国整体仇恨犯罪案件较2019年下降7%的情况下,针对亚裔的仇恨犯罪却激增149%。

数字足以说明问题,但现实却远比数字更令人揪心。在针对亚裔的攻击中,还有很多案件因未能明确仇恨动机而未被纳入统计,再加上媒体报道的不充分,那些被遗忘在角落的暴力,让人不忍细想、脊背发凉。

成为“永久的陌生人”

长期以来,由于在社会各领域的成就,亚裔被形容为“模范族群”,是白手起家实现“美国梦”的典范。但这并不代表美国社会对亚裔的接纳和认可,美国针对亚裔的歧视和仇视犯罪有着多重成因。

路透社的报道特别提到,在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任内,针对亚裔的暴力事件剧增,尤其是特朗普在疫情时期的污名化说法,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而英国《金融时报》的一篇文章用“被白人炮击,被其他有色族裔歧视”来描述亚裔在美国的尴尬处境。

文章说,亚裔一方面被白人认为“不够白”,另一方面又被其他少数族裔视为“白人阶级”的一部分。同为少数族裔,与非裔和拉美裔不同,亚裔在美国很大程度上总是被视为“永久的陌生人”,而不是美国人中的一员。

有时候,赞许更可能成为招致噩梦的“捧杀”。恰恰是由于“模范少数族裔”的提法,不仅助长了少数族裔间的隔阂与对立,也令亚裔长期遭遇的歧视和暴力被忽视。

与此同时,近来针对亚裔的暴力犯罪也不排除与美国执法部门的缺席有关。针对此类犯罪,美国警方竟称袭击亚裔的人有一个共同特点——“有精神类病史”。这样的表态无异于放纵暴力犯罪。

尽管全美各地掀起了“停止仇恨亚裔”的游行示威,但悲剧仍在同步上演。谁也不知道,这一切,何时才是终点。 王若弦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