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复原中解密 16个历史瞬间充满现场感 革命历史建筑再活百年
第14版:文体新闻 2021-04-08
用最传统工艺修复一道清水墙

革命历史建筑再活百年

工人正在现场施工

辅德里外景

◆吴公保介绍情况 记者 郭新洋 摄

老成都北路辅德里625号隶属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外立面是一整排清水墙面,今年春节后,就有工人在此用最传统的工艺为恢复这幢106岁的革命历史建筑原貌精雕细琢。有路人经过时,会忍不住对正在现场的静安装饰公司技术负责人、“上海工匠”、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修缮项目责任人吴公保说:“师傅,你们这哪里是在做泥水匠的活儿呢,这分明干的是艺术活儿。”目前,修缮工程已经进入尾声,有望在4月底完工,计划在七一前重新向公众开放。

记者昨天来到施工现场,向这位“上海工匠”详细了解这次修复工程的诸多细节和幕后故事。

1

砖雕技艺续百年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所在的辅德里联排式石库门旧式里弄建筑,1915年10月由新瑞和洋行的英国建筑师覃维思、蒲六克设计,次年竣工,全部建筑一组四排,包括沿原南成都路店铺共76个单元。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的第一次全体会议就在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李达的寓所中举行。

如今纪念馆的建筑朝着延安路方向有八个门洞16根门柱,625号的门牌号码就挂在其中一扇黑色的杉木门上,16根门柱正是此次修缮最难的点。

希腊科林斯式的柱头上,毛茛叶层叠交错环绕,并以卷须花蕾夹杂其间,看起来像是一个花枝招展的筐篮被置于圆柱顶端,但最原始的砖雕早已残破不堪。早在上世纪70年代,柱头就进行过一次重修,但是囿于当时的材料和工艺,只能以黄沙水泥混合材料替代砖,再刷上红色粉,“塑”成了门柱上的“雕塑”。“那时,老师傅带着八个徒弟一起做‘雕塑’。师傅做了最靠东边的第一个,徒弟们按照样子学,因为全靠手工,当时也没有照片图纸可以依样画葫芦,因此每一个柱子上的花纹都带着徒弟们的个人特征。”吴公保说。凑近了仔细看,确实会发现每一个“塑”成的柱头花纹中,叶子翻卷的弧度不一,筋脉的走向也略有不同。

水泥黄沙做成的“砖雕”保留至今四十余年,今年建党百年之际的修缮,吴公保想好了一定要按原样做出真正的砖雕,复原到柱头上去。一个柱头用了五层砖,每一块砖都要手工雕刻四天半。幸好40多年前师傅亲自动手做的“砖雕”还完整地站在第一个门柱上,现在的工匠才得以有一个相对真实的摹本,续接百余年前的影子。

2

清水墙也会呼吸

柱头之下的16根柱身,用到的是清水墙的修缮工艺,清水墙之讲究,被认为是砌墙的最高境界。限于几十年前的客观条件,百年前的原始砖外面被贴上了望板砖,然后又刷上红砖色的砖粉。这次,吴公保与纪念馆商量下来,决定使用最传统的工艺恢复清水墙的模样。这一个决定,就意味着必须经过十二道工序。“先要用高压水枪调至低压,冲洗墙面,露出最原始的砖墙。若冲不干净,就人工剥离,直至墙砖裸露出来。百年前的砂浆酥松了钙化了,这部分要去除,把砖抽出后重新填砂浆。高低不平、缺损之处需要补砖。”吴公保介绍说,然后进行表面打磨使之光滑,此时不能使用机器,用的是手工砂轮打磨。

“老祖宗代代相传的修砖配方,要用石灰,取自自然的材料,再掺入少量水泥。红砖的颜色并非想当然的单纯色彩,而是需要黄绿黑红四种颜色按照一定的比例调拌出来。”吴公保说,用到被称作春光石灰的清水墙,这样的墙,会呼吸,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清水墙。

3

圆灰缝里有讲究

为了砖面的平整,以前的师傅做活儿时身边还需要两个小工,他们问木匠借一个刨子,刨砖,再进一步,两块砖互磨,磨出来砖面细腻得可磨刀,手摸上去犹如镜面般光洁。

待到砌砖时,师傅不能戴手套,因为需要通过徒手触摸的感觉,才能判断这块砖的光滑程度是否达标。砂浆抹在砖楞上,讲究的是角度和量的多少,砂浆多了要潽出来,少了粘不住。两块砖一旦合上,砂浆便从两块砖之间溢出来,形成一条圆灰缝,民间称为灯草缝。

仅这条砖缝,就包含了开缝、嵌缝、勾缝几道工序。

“早年,这些建筑工艺并不特殊,而是手艺人的必须,因为断层了,大家才觉得这是艺术。失传的技艺能恢复继承几分,我不敢保证,但只要有人愿意学,天南海北,我都愿意教。”吴公保说。他多年的愿望,正是把十六根门柱修旧如故,尽最大可能恢复到百年前的原貌,把遮掩的拂去,把缺损的补上,让革命历史建筑留到下一个百年。

这也是大家的愿望。

本报记者 徐翌晟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