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惠南往事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同海婴吃三黄鸡 父亲不能缺席 独具个性  卓然成家 老宅进了《都挺好》
第16版:夜光杯 2021-04-28

独具个性 卓然成家

宣家鑫

清代邓石如在篆书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此后的篆书家无不受其影响。二千年几成绝响的篆书,终于在晚清重振。其中,主要活跃于咸、同年间的杨沂孙,能超越当时流行的“邓派”而独具个性,卓然成家。

杨沂孙(1812—1881),清代书法家;字子舆,一作子与,号泳春,晚号濠叟;江苏常熟人;道光二十三年举人;官至凤阳知府;工钟鼎、石鼓、篆、隶,与邓石如相颉颃。马宗霍《霋岳楼笔谈》评其篆书:“濠叟篆书,功力甚勤,规矩并备,所乏者韵耳。”

此副《篆书八言对联》(左图)作于1879年,是杨沂孙晚年的作品,尺寸:33×171cm×2;内容:学犹莳苗化若偃草,庭无杂尘室有余闲;款识:光绪己卯三月,濠州杨沂孙篆;钤印:杨沂孙(白)、观濠居士(白)。杨沂孙于金文、石鼓下过很深的功夫。此件作品中,他将它们融于小篆,改变小篆的圆转用笔而以平直为主,将小篆的长形结体变为近于方形,一反当时流行的邓派篆书的流美婉丽,使字形更加端严。这一创造性的融合,得到许多论家的肯定与赞许。杨沂孙所开创的新篆书书风,在小篆的婉丽流美之中,增加了金文的端整静穆,结体也经过一番重新组合,繁简有变,奇正互用,在变化中和谐统一。此作以小篆篆法为主,结体作方形处理,间以金文。用中锋笔,劲健兼有枯涩,圆方并用,转折处多方,以见圭角,而通幅却没有丝毫不谐之感。

长期以来,篆书用笔方法单一,纯粹以中锋圆笔,转折处亦取圆势。故而孙过庭《书谱》说篆书“婉而通”,亦即所谓婉丽流畅之美,直至邓石如,虽然突破了“玉著”的单一笔法,使篆书体势上有了较大变化,但仍然延续着篆书“婉而通”这一基本审美形态。而杨沂孙取法于金文,他改变小篆长形体势为方形,有些字甚至成扁方。每一字的字形,往往又多作上方下圆,外方内圆的处理,并出现明显的横折之笔。这样便增加了端严整饬,减少了小篆原来婉约流畅。

自邓石如以来的“篆书大昌”,同时也形成了婉丽遒劲的“邓派”一统天下的局面。当时较有影响的篆书家莫不学邓。而杨沂孙却能以篆籀融合的端庄书风开一新境。面对倾慕终生的邓石如,他终于可以对自己做出自信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吾察吾书,篆籀颉颃山民,得意之处间或过之,隶不能及也。”杨沂孙的这一新书风,在“邓派”之后影响着后来的篆书家,诸如吴大澂、黄士陵、吴昌硕、王福厂、邓散木等,均从杨沂孙的书风进而形成自己的面貌。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