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4日 星期三
九十多岁老团员发来“贺电” 佟瑞欣 演《牛虻》 圆一个梦 广告
第7版:文体汇/动态/广告 2021-05-02

佟瑞欣 演《牛虻》 圆一个梦

话剧《牛虻》剧照

在美琪大戏院完成话剧《牛虻》在上海的第一场演出四个小时后,演员佟瑞欣在5月1日凌晨2时激动地给记者发来了当晚演出台前幕后的照片,分享他的兴奋和幸福。作为上影演员剧团团长和业已成名的影视演员,佟瑞欣回归话剧舞台十年了,陆续演过《哈姆雷特》《雷雨》等10部话剧,但就唯独没演过一直梦想的《牛虻》,这一次终于圆梦了。

做了一个英雄梦

爱尔兰女作家艾捷尔·丽莲·伏尼契的长篇小说《牛虻》自1953年在中国翻译出版后,发行量达100多万册,是当年中国最畅销的翻译小说,成为一代人记忆里非常重要的一部文学著作。

上世纪70年代,佟瑞欣第一次在哥哥的宿舍里读到了小说《牛虻》,当时还在念中学的他对主角懵懂的印象就是“英雄”。1980版俄罗斯电视电影《牛虻》让这种印象更具体,主角脸上那道贯穿整张左脸的伤疤,是他从单纯青年亚瑟向革命英雄牛虻转变的重要标志,成为那个时代年轻男孩子们心中“帅气”的新定义。佟瑞欣说:“这道疤,像一个戏剧的种子,始终长在我的心坎里。”

研读剧本两三月

“几年前,我和王筱頔导演在上海见面,聊得很投缘,彼此都很想和对方合作,她问我‘还有什么想演的角色’,我当时陆续演过《哈姆雷特》《雷雨》等十部话剧,但就唯独没演过一直梦想的《牛虻》,就提了起来。”本以为只是一次闲聊,却被王导放在了心上。“隔了一段时间,我们俩电话沟通别的工作,那天刚好是小说作者伏尼契生日,王导突然说‘要不咱俩把这事儿做了吧’”。就这样,广话版《牛虻》诞生了。

几年来,佟瑞欣的枕边一直放着小说《牛虻》。但要在舞台上同时呈现天真无邪的少年亚瑟和嫉恶如仇的中年列瓦雷士,他深知对已经五十多岁的自己并不容易。正式出发到广州排练之前,他不仅早早烫好了头发,还向上影演员剧团的老前辈达式常请教了很多技巧,两人一起研读小说和剧本两三个月。

今年已81岁高龄、鲜少露面的达式常之前悄悄坐火车去广州为佟瑞欣助阵,上海首演时又早早来到后台,他说:“这也是我的梦想,他帮我实现了。”佟瑞欣本有意邀请达式常出演“父亲”蒙泰尼里,但对艺术要求很高的达式常在认真考虑后,自觉力不从心,婉言推辞了演出邀请。但他用另一种方式默默关注、支持着剧团后辈。

膏药贴上七八块

活跃荧屏超过30年,佟瑞欣带着明星光环回到舞台,以实力和人气把观众席填满,他说自己在创作一个角色时,并不会考虑太多观众的感受,“我更享受投入地排练,享受忘我地演出。”这一次,排练过程当中亚瑟有大量的形体动作和奔跑动作,经常回到房间的时候佟瑞欣便会发现自己遍体鳞伤,不是胳膊疼就是腰疼,“在广州的9场演出,我每天身上至少要贴上七八块膏药,多的时候要十几块,但这会让我突然想到戏中列瓦雷士对自己的描写,‘我这被草率修补起来的残破躯体,凡是能被打碎的都打碎了’。这句台词使我和角色找到了一点共通点。”讲这番话时,作为一个演员,佟瑞欣的眼角眉梢写着幸福。

首席记者 孙佳音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