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 朱永新
《朱永新教育作品》(十六卷)书影
朱永新和瑶族孩子们在一起
◆李东华
朱永新拥有很多头衔和无数荣誉,但他最看重的有三:发起新教育实验,为中国教育探路;成为全国政协常委和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为中国教育改革发展资政建言;成为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为全民阅读鼓与呼。在每年两会上他永远是媒体追逐的“明星”委员,他的提案总能击中社会和时代的焦点热点;他发起的新教育实验,让千千万万的老师成为追随他的“铁粉”;作为全民阅读形象大使,他的很多言论成为传播甚广的“金句”。显而易见,他身上有一种偶像气质,我想这里面有与生俱来的先天禀赋,更源于他永不倦怠的后天修为。
1 人生关键词:“教育”和“阅读”
朱永新写过一篇《新时代知识分子要做行动着的思考者》的文章,他说知识分子最怕的就是关起门来做研究、高谈阔论写文章、满世界飞行讲演,知识分子最需要的是扎根生活、深入田野。知识分子需要思想也需要行动,应该努力成为行动着的思想者,思想着的行动者。
我们不妨抽取出他2021年3月3日这一天来看,想来这也是他的平时写照:早晨4点50分就起床了,读完《剧变——人类与国家危机的转折点》一书;上午下午参加政协会议,用往返路上三个小时的时间读完《把自己作为方法》一书;又用中午和晚上休息时间接受《人民日报》等媒体采访;晚上9点半,浏览当天报纸和相关报导;10点写“两会手记”,11点准时洗漱睡觉。这种刻苦的工作状态和规律的作息并不是阶段性的,而是从童年就养成了并且几十年一以贯之。
1958年,朱永新出生于江苏省大丰县(今为盐城市大丰区)一个叫南阳的小镇。父亲是乡村教师,母亲是镇政府招待所所长兼招待员、会计、出纳、清洁工。全家人的梦想就是有属于自家的住所,为了赚钱,母亲找了很多零工给朱先生兄妹三人做,有好几年,他的业余生活就是在缝麻袋、压芦帘中度过的。从小学一年级,父亲每天早晨5点半就会准时把他从床上拖起来,无论是酷热难熬的夏日,还是滴水成冰的冬天,他都要临摹柳公权帖。早起的习惯就一直坚持了下来,他的很多论著,都是在早晨四五点钟时完成的。
1977年高考恢复,朱永新顺利考入江苏师范学院,从小镇来到人间天堂苏州。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他乘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东风走进大学校园,人生也由此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涌动。1980年9月来到上海师范大学的教育心理学研修班学习,走上了学术研究之路。1987年破格晋升为当时江苏省最年轻的副教授,1988年4月成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1993年成为全国综合性大学最年轻的教务处处长。1997年从苏州大学转任苏州市副市长。2003年成为全国政协常委,开始了在全国平台上参政议政。2007年底,担任了民进中央副主席。2008年3月从全国政协常委转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2013年3月又回到全国政协,担任常委、副秘书长职务。
回望这一路走高的人生轨迹,我们会发现无论职务怎么变化,“教育”和“阅读”从来是他生命中不变的两个关键词。
2 中国新教育实验的播火者
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先生称朱永新先生是“中国当代新教育实验的播火者”,这是同为著名的教育改革家之间的心心相印和惺惺相惜。
新教育实验的缘起可以追溯到1999年。当时常州一所叫湖塘桥的中心小学,邀请朱先生去指导,在这所学校,他把多年来对学校的认识、理解和思考与那里的老师进行了沟通,得到了认同,还认了一个徒弟。他的教育理念让这所只有两排破旧平房的学校在经过几年努力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2000年,他将自己的教育思考和在各地的讲演整理成一本书,叫《我的教育理想》,这本书阐述了他的思想,如他的心目中好的学校是什么样,好的教师什么样,好的校长什么样,好的父母什么样。这本书出版后,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好评。很多老师跟他讲,这本书点燃了他们心中沉睡已久的教育理想和教育激情。但是,也有老师看这本书后很困惑,说:“朱老师您讲得真好,我们看了以后很振奋也很激动,但是现实的教育生活不容乐观,我们只要一回到学校,沸腾的热血就冷却了,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我们戴着镣铐跳舞。”
他想,既然大家认为这些理念是对的,这些理想是值得追求的,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把理想变为现实呢?他于2002年在昆山玉峰实验学校启动了新教育实验,20年前新教育还是朱先生心头的一个梦而已,20年后,这个梦想已经遍地开花,如今,3000多所学校,350万师生参与。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效果最为显著的一次民间教育科研实验。他提出的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也成为了众多教育者的信念。梦想在心里形成一个稚嫩的芽,然后开花结果,直至葱郁成林,这是一个多么艰辛的不可思议的过程,但是朱永新以其坚决的行动力实现了这一切。
3 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
朱永新有一个著名论断:“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能成为真正的精神家园。”多年来,他一直倡导全民阅读,倡导要建立国家阅读节,建立全民阅读基金,推进整个国家的阅读工程。有人问,阅读本来是很个体化的事情,为什么要上升到国家的高度呢?朱永新认为,阅读虽然是个体行为,但每个个体行为汇聚起来就会成为一个国家行为,成为一个民族行为,继而造就一个国家的精神世界。
2012年朱永新被新闻出版总署任命为“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2020年荣获“IBBY-iRead爱阅人物奖”。朱永新的童年和少年基本是处于图书稀缺的时代。乡村文化站书架上孤零零的几十本书早已满足不了他的胃口,于是,他就向住在招待所的过往客人借书读。有四本书对他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他影响最大的第一本书是青年时代读过的《产生奇迹的行动哲学——一个日本青年改革者的自述》,这激发了他的理想和激情;他从苏州大学调往苏州市政府担任副市长时读过的《管理大师德鲁克》,帮助他用行动的精神走进教育生活;2006年读到的《如何改变世界:社会企业家与新思想的威力》,激励他有勇气努力去改变教育生活;《从优秀到卓越》启示他追求卓越的新教育。
朱永新曾在他的专著《新教育》中引用澳大利亚未来研究会主席埃利雅德博士的话说:“未来不是一个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一个我们要创造的地方。通向它的道路不是人找到的,而是人走出来的。走出这条路的过程既改变着走着路的人,又改变着目的地的本身。”我觉得他正是这样的一个人。
作者手记:
少年心事当拏云
十几年前第一次见到朱永新先生,他那时已到知天命之年,身材魁梧,笑声朗朗,热情健谈,我脑海里不由自主浮起的都是诸如“缚虎手,悬河口”“少年心事当拏云”这样的词句,仿佛无情岁月独独放过了他,让他的内心没生一道皱纹。
事实上,我总共只见过朱永新先生三四次,主要是在研制“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的会议上,面对每年多达4万多册的新版图书和古往今来卷帙浩繁的图书,要给全国的小学生推荐一份30部基础书目和70本的推荐书目,真有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茫然感。很多时候,专家们因为争议太多,步伐无法向前迈进,这个时候,会听到朱先生说:“先做起来,先做起来。”他会制定一个详尽的时间表,无论有多难,事情总是在向前推进。有时候会议要开一天,每次午饭,朱先生都是和我们一起用盒饭。他没有架子,无论长幼,他都称为“老师”。他也没有套话、空话。据说,研制书目的启动资金都是从他的稿费中出的。“理想主义”和“行动”是在短短的相处中朱先生给我感受最深的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