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孝子颜文樑 智慧快餐 三言两语记 粽子也是艺术 闲话当年打“双电” 多彩的“弄愁” 老祖宗的“防火”智慧 永远为人民歌唱
第12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2021-06-27

永远为人民歌唱

李定国

人民音乐家马可是中国民族歌剧的奠基人之一。他虽英年早逝,但在其短暂的四十年音乐生涯中,留下了歌剧《白毛女》《小二黑结婚》和歌曲《南泥湾》《咱们工人有力量》等一批载入中国音乐史册的经典作品。

马可青年时代就读于河南大学化学系,他原本怀着科学救国的抱负,被当时残酷战争无情地击得粉碎。为了抗日救亡,马可在校园内组织歌咏队,并自学作曲技法,谱写救亡歌曲,用歌声来唤醒、团结当地民众投身抗日洪流。

冼星海随上海抗日演剧队到郑州慰问演出时,无意中发现马可是个音乐天才,于是就鼓励他走音乐之路。结识冼星海是马可人生的转折。1940年,已担任延安鲁艺音乐系主任的冼星海写信召唤马可,希望他能来延安学习工作。老师的厚望,令热爱音乐的马可喜不自禁,他毅然决然地马上投奔革命圣地延安。

打那以后,他潜心拜在冼星海门下刻苦学习、钻研作曲技法。他一直牢记老师关于生活是一切音乐创作的源泉和旋律又是音乐真正生命的教诲,长期深入生活、体察民情,不断积累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和养分。他常说:课堂上学一百首作品,不如到田间坑头听老乡唱首民歌。正因为有生活和对时代的深刻感悟和熏陶,马可和刘炽、劫夫被并誉为当年延安的“三大旋律家”。

延安的火热生活,给了马可无穷的创作天地。他的成名作歌曲《南泥湾》就是在那个年代谱写的。

延安当年曾流行秧歌剧。这是鲁艺师生在学习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后,新创的一种音舞样式。它把原本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秧歌,经过精心的改革打造后,成为一种有主题思想、故事情节的新剧种。那时经常上演的有《兄妹开荒》《牛永贵挂彩》《一朵红花》等,马可创作的《夫妻识字》诙谐幽默、寓教于乐,是这个新剧种的代表。

为了向党的“七大”献礼,鲁艺受命要在新秧歌剧的基础上创作一部崭新的民族歌剧。经过大伙的集思广议,最终选定了当时流传在晋察冀边区的一个“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为创作题材。学校随即组成最强的创作阵容去河北农村下生活……

这部名为《白毛女》的民族歌剧,由贺敬之、丁毅等编剧。马可、瞿维、张鲁作曲。其实参与创作的还有向隅、李焕之、寄明、刘炽,但他们最终在作品上都没署名。此剧的主要旋律基本都由马可完成,他为谱写其中的几个唱段,完全沉浸在角色的感情中,眼泪不知流了多少。

《白毛女》作为中国民族歌剧的开山之作,1945年5月在延安的中央党校大礼堂试演便引起轰动;不久,为出席党的“七大”代表专场演出,受到毛主席和党中央的高度评价;1951年《白毛女》被搬上银幕,从此为全国人民所熟知和喜爱。

1952年,马可又为中戏歌剧班毕业生,量身定做了一台六幕喜歌剧《小二黑结婚》,在揭示人物内心和塑造音乐形象时马可作了很多探索。剧中《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成了一首久唱不衰的经典作品。此剧1953年在北京首演,在1956年的全国音乐周上一炮打响,从此成为中国民族歌剧的经典作品。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