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9日 星期日
千年龙华  全新升级 龙华千古仰高风  烈士当慰山河红
第6/7版:要闻 2021-06-30

龙华千古仰高风 烈士当慰山河红

——建党百年之际再访龙华烈士陵园

展示十一位在龙华牺牲的中央委员和中央监察委委员名字的泰山石

■龙华烈士陵园里的花岗岩纪念雕塑《无名烈士》

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遗址区出土的镣铐

林育南在武汉进行革命活动时用过的洋风炉

本报记者 江跃中 本版摄影 首席记者 刘歆

“龙华千古仰高风,壮士身亡志未穷。墙外桃花墙里血,一般鲜艳一般红”。这是革命志士张恺帆在狱中写下的诗。再看今朝,烈士应笑慰山河无恙,国家富强。

6月23日,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下午,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烈士墓区,一位95后姑娘在革命烈士陈延年的墓碑前,用低沉的声音,读着写给烈士的一封信:“明明还小还年轻,却为了中国的后辈们,你们无私奉献、倾其所有甚至是自己的生命。你的岁月停留在了短短二十余载,可只要我们记得,我们的后辈也记得,你们就永远存在,永远存在我们的心中!……”这位前来祭奠先烈的姑娘,并非陈延年的亲属,信的落款是“来自所有新时代新中国新青年”。

姑娘是共青团员、上海市保安服务总公司数据分析员葛圣洁,前不久在瞻仰龙华烈士陵园时,分别给革命烈士赵世炎、陈延年、陈乔年带来了她手写的3封信,字里行间满是敬仰,满是怀念。这天,葛圣洁又来到烈士墓碑前,抒发缅怀之情。

值此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100周年之际,人们更加怀念那些为党为国家英勇牺牲的烈士们,正如葛圣洁在信中所表达的愿望:“我们想念你们,很想很想!”

“龙华烈士陵园,是英雄荟萃之处,是壮歌回荡之地。”龙华烈士陵园党委书记左大鹏说。

巡访地一纪念地

烈士英名深深铭刻

去年10月,烈士陵园广场改建工程竣工,周围环境焕然一新,四周绿草成荫,鲜花盛开,景观通道、忠魂广场、胜利广场等均已落成。“龙华广场将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等进行了整体连接,使龙华烈士陵园的展陈功能更趋完善,把此地打造成集革命烈士纪念地、红色文化传播地、初心使命教育地为一体的全新教育基地。”龙华烈士纪念馆馆长邹强告诉记者。

经过近一年时间的设计与施工,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保护利用展示及功能拓展项目已经完成,向公众开放。记者巡访的第一站便是这里。

初心大道

从位于龙华路2591号的龙华烈士陵园4号门进入,就是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以下简称“纪念地”)。作为上海龙华烈士陵园的核心部分,纪念地主要包括龙华革命烈士就义地(以下简称“就义地”)和原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旧址。位于纪念地主体部分西北处的就义地,是原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军法处的刑场之一,也是当年枪杀“龙华二十四烈士”的刑场。1927年至1937年,国民党当局在此相继关押近万名革命志士,公开或秘密杀害近千名共产党人,包括罗亦农、杨殷、彭湃、赵世炎、陈延年、陈乔年等一批党的早期领导人以及“龙华二十四烈士”等。

初心大道是这次工程中开辟出的连接看守所和就义地的大道,也串联起此次整体连通及功能拓展工程中新建的忠魂广场、胜利广场、制诗亭、“为了忘却的记念”二十四烈士主题雕塑园等。大道两旁种植楠木,棵棵挺拔坚韧、根深抗风,是牺牲英烈的生动写照。

连通大道尽头,屹立着一座入口新桥。按照原桥照片复原的新桥,是进入就义地的必经之路。当时烈士们就义前就是经过小桥,然后在就义树下、龙华墙边被杀害的。

就义地

走过小桥,就能看到就义地,这里有4处展项,分别是就义树、英烈坑、龙华墙和泰山石。一棵参天的老树,是就义树。据记载,当年,革命者曾被绑缚在大树上受刑,慷慨就义。上世纪90年代,原树枯死,该“就义树”是对原树的复原。

就义树旁边,就是“龙华二十四烈士”殉难处——“英烈坑”。1931年2月7日深夜,国民党当局在原淞沪警备司令部内秘密杀害林育南、何孟雄等“龙华二十四烈士”。1950年3月22日,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发函给上海市人民政府,要求查找“龙华二十四烈士”遗骸。同年4月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根据多方提供的线索,在此处挖掘出18具完整遗骸和部分碎骨,以及脚镣、手铐、绒线背心等烈士遗物。经鉴定,这里正是“龙华二十四烈士”埋骨之处。

在“英烈坑”的上方,有一道石墙,也就是龙华墙,上面镌刻的是在龙华牺牲的英烈姓名。当年在龙华遇害的革命者很多,由于这里是反动派的军事监狱,资料都由军统保管,经过历年查对,现查证出77位烈士的姓名,两侧的空白处,还待今后考证增补。

在那一块如山一样厚重的泰山石上,展示的是11位在龙华牺牲的中央委员和中央监察委委员的名字。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产生了171位中央委员,共有42人牺牲,其中7位牺牲在龙华,占六分之一。首届10位中央监察委委员,有8位牺牲,其中4位牺牲在这里,占二分之一。由此可见龙华在中国共产党奋斗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有参观者感慨道:“英雄的名字被深刻在石头上,他们的精神铸就山河。”

看守所

就义地附近,还有一处被俗称为龙华监狱的男女看守所。走进看守所的大院,首先看到的,就是门边的一块大青石,当年革命志士就是在这里被套上脚镣。

看守所分男牢和女牢,男牢有3幢,分别称为“天”“地”“人”,每幢有10间,共30间。走进“人”字监,左侧第三间,在这里就可以看到当年被关押在这里的革命者张恺帆在墙壁上所写下的狱中诗,“龙华千古仰高风……”

女牢有两间,房间狭小得无法放床,只能用几块木板打地铺,当时,几十个妇女、孩子挤在一起,连枕头都放不下,只好用砖头代替。“女犯”唯一的“优待”就是可在囚室外面的院子里活动,因此,革命者传递消息,都是由女同胞秘密承担。

囚车

这是当年关押革命志士至龙华监狱的囚车(复制件)。1931年1月,蔡博真和伍仲文遭到敌人逮捕,在被引渡到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的囚车中,同志们提出要为他俩举行一个特殊的婚礼,他俩也欣然同意。就在这辆简陋的囚车上,他们发出了“人生之路行将走到终点,伉俪共同信仰永远不变”的结婚誓言,坚定的誓言,随着囚车的行进而反反复复在路上飘荡。

巡访地二烈士墓区

生命之火永远燃烧

电视剧《觉醒年代》的热播,使革命烈士赵世炎、陈延年、陈乔年的英名再次响亮地回荡在人们的耳边,这段时间,专程赶到龙华烈士陵园烈士墓区看望英雄的人络绎不绝,许多像葛圣洁这样的90后年轻人,还手写了给烈士的信。“有两三百封吧,有几页的长信,还有小卡片、小纸条,信上写的都是真情实感,我们读了也很受感动!”龙华烈士纪念馆融媒体部副主任江圣劢告诉记者。记者巡访的第二站是烈士墓区。

烈士墓区由烈士纪念堂和烈士墓地及无名烈士墓组成,安息着1700多名革命烈士的英灵。他们中有为中国革命和解放事业牺牲,也有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献出生命的志士。

烈士纪念堂造型别致,圆形的顶部是斜面几何形钢架玻璃天棚结构,墙面内外共有3块百年英烈历史浮雕,纪念堂内有一幅瓷版画,主题为碧血,取材于《庄子·外物》篇。墓地分东西两块,内植草皮。

烈士墓地呈半圆形月亮状,与呈圆柱形的烈士纪念堂相对应,寓意烈士精神与日月同辉。墓地安葬有姓名的烈士800余名。

在南北轴线径直达到其北端,是庄严肃穆的无名烈士墓。陵墓雄踞而立,坡间横卧着一尊巍然的花岗岩纪念雕塑《无名烈士》,雕像是一个巨大的人物身躯,半藏于地下,半出于地面,左臂奋然力举,以独特的艺术语言象征着无名烈士虽已牺牲,但英魂回归大地,精神跨越生死,长存人间。

1949年5月12日,华东野战军以雷霆万钧之势发起解放上海战役。5月27日,上海全部解放。在解放上海战役中,7613名解放军指战员壮烈牺牲。其中有271名无名烈士,将他们合葬在一起,立碑永远纪念。墓前的长明火,则象征着烈士不息的生命之火和永驻的革命精神。

11座大型雕塑与纪念广场坐落于南北主轴线上。这里建有申城第一碑林,占地20多亩,分南北两排,遥相呼应。碑苑的南壁碑碣,为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全文,北壁碑收录了一些烈士的革命诗文。

巡访地三纪念馆

见证当年艰难困苦

1995年7月1日,上海建成了龙华烈士陵园。龙华烈士纪念馆是陵园的主要建筑,坐落在陵园主轴线北端,呈金字塔形,建筑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纪念馆共分8个展厅,以1000余件文物和大量照片、图片,展示自鸦片战争以来,为“独立、民主、解放、建设”而战斗和牺牲在上海的200多位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纪念碑广场平台两旁,有《独立·民主》《解放·建设》两组主题雕塑。

2017年纪念馆进行全面改造更新后,馆藏文物愈加丰富,见证那时的艰难困苦。在巡访的第三站,记者看到了馆内很多的珍贵展品。

俞秀松的日记

该日记本是老式线装练习簿式样,封面有小楷毛笔书写的“日记24.6.1920——秀松31.7.1920”字样。它的主人是俞秀松——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发起人之一。它写于1920年6月到7月间,里面记载了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创建前的一些活动以及俞秀松的若干生活片段,是一份难得的历史资料。

“夜,望道叫我明天送他所译的《共产党宣言》到独秀家里去。这篇宣言底原文是德文,现在一时找不到,所以只用英、俄、日三国底译文来校对了。(1920年6月27日)”

“九点到独秀家,将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交给他。我们谈些译书的事,总该忠实精细,但现在译书的人,每天以译书度过生活,总许有八千字,才能生活,于是不能不误会的误会,杜撰的杜撰,这是私有财产制度下,没有一件事可做了。(1920年6月28日)”

这两段文字便出自俞秀松日记。《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出版于1920年8月,是由陈望道翻译,陈独秀和李汉俊校对的。现在,通过俞秀松日记,人们知道了第一个译本是由英、俄、日三国的译文校对完成的,还知道了译书过程中的诸多细节性场景,百年前的历史似乎变得鲜活了。

作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俞秀松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统一。他到上海后不久,就脱下长袍,进入厚生铁厂做工。他在日记中写了进工厂的目的:

(1)观察现在上海各工厂底内容和工人底生活状况;

(2)观察工人底心理,应该施什么教育和交际的方法;

(3)尽我底能力,于可能的范围内,组织一个很小的工人团体……(1920年6月29日)

透过俞秀松日记,可以看到百年前风起云涌的时代中,一名革命青年的成长轨迹。它是革命先贤留下的珍贵记忆,一份无价的遗产。

林育南的洋风炉

这是中国共产党员林育南20世纪20年代在武汉工作时使用过的洋风炉。洋风炉通体为蓝色搪瓷釉。炉子分为三部分:底座、网状通风部分、挡风罩。底座与网状通风部分有一炉芯调节杆、调节头。

汉口人力车工人是武汉人数多而且比较集中的行业工人,受帝国主义者、资本家和封建把头的重重剥削,生活极其悲惨。1921年11月底,汉口租界人力车行老板又一次宣布加租,每日每乘车由原来的800文增加到1000文,遭到了工人们的强烈反对。

党组织派林育南参与领导了这次罢工。他深入汉口租界,召开人力车夫代表的秘密会议,制订罢工计划,组织汉口租界人力车夫工会,团结广大工人进行反抗加租的斗争。林育南和施洋指导与帮助车夫工会起草《罢工宣言》和《告各界父老兄弟姐妹书》,并向车行老板提出:车夫工会成立,不得干涉;取消加租议案;原租价减为600文等3项要求。1921年12月1日,汉口租界六七千人力车工人爆发了大罢工。林育南早起晚睡,废寝忘食,起草传单,声讨车行主盘剥车夫的罪行。这时候林育南工作格外繁忙,三餐经常不能按时,每晚到家已经深更半夜,没有地方可以买饭吃,只能用搪瓷洋风炉点燃煤油,在上面架起一只小锅,拿出之前储藏的面条等食物放锅里面煮熟,将就着填饱肚子,然后匆匆入睡。第二天一早,天边刚泛起鱼肚白时,林育南便要迎着朝霞出门,投入新一天的战斗中去。

1931年林育南牺牲后,这台洋风炉由其妻保存。1991年由其女婿魏清澄捐赠给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筹建办。

罗亦农的长袍马褂

此两件文物为一套,年代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中长袍质地为蓝灰直贡呢,右开斜门襟,共有5个一字形盘纽。内衬面料为藏青色。马褂质地为毛葛,衣襟从上至下5个一字形盘纽。

这套衣服是1927年3月罗亦农烈士参加上海特别市临时市政府成立典礼时穿过的,并有穿着时的照片留存。该文物是对大革命时期中国工人运动的一次伟大壮举——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的见证。

1928年4月,罗亦农牺牲后,其生前衣着用品均由妻子李文宜收集、整理并保存,曾先后置于杨之华、邓颖超等人的秘密居所。后李文宜赴莫斯科学习,罗亦农遗物曾转存在李文宜本家亲属处。1992年,由李文宜捐赠给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筹建办。

一位青年在参观了龙华烈士陵园后,写下留言:“这里的每一位烈士,都是一座不朽的丰碑,他们一心一意为人民的崇高精神,将像烈士墓前的长明火一样永远燃烧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我们作为新一代祖国的栋梁,更应继承他们的遗志,为祖国的发展开拓进取,勇往直前!”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