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潘菊明  乡村振兴路“花”样追梦人 “一河三湖”有了统一管控机制 书香画韵守望农家稻田
第10版:长三角/示范区 2021-08-03
示范区管理“难点”变制度创新“亮点”

“一河三湖”有了统一管控机制

每月进行一次联合监测,实时共享监测成果,建立统一监测标准……近日,来自上海青浦、江苏吴江和浙江嘉善的17名工作人员,在吴江汾湖大桥下,开展水质联合监测。

联合监测 协同考评

夏日,骄阳似火。身穿制服的环境监测人员放下打捞罐,用滴管分装湖水样本,把样本倒在试纸上,比对色卡判断水质……超过30℃的高温下,吴江环境监测站副站长黄荣华脸上挂满汗珠。他告诉记者,位于浙江嘉善和苏州吴江交界处的汾湖,是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内典型的跨界水体,三地采集和分析的方法不同,使用的仪器和系统不同,监测结果都会不同。目前三地正协商统一监测标准,这将为跨域污染防治打下重要基础。

两年前,青浦、吴江、嘉善在水质监测上沟通不多,也没进行过数据互认。自从示范区推进一体化后,三地展开联合监测。据黄荣华介绍,如今,三地每月进行一次联合监测,实时共享监测成果,互认数据,并协商建立统一的监测标准,“相信在三地的合作下,汾湖水质会越来越好”。

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跨界水体不只汾湖一条,还有太浦河、淀山湖、元荡,它们被称为示范区的“一河三湖”。这些水体的上下游、左右岸跨界协同管控,曾是生态环保领域的难点。如今,“一河三湖”明确了统一的水体功能和水质目标、建立了协同的污染防治机制及评估考核制度,正成为示范区制度创新的新亮点。

精细管控 协调统一

今年5月,由沪苏浙两省一市生态环境(厅)局、生态环境部太湖流域东海海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以及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等六个部门联合制定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一河三湖”环境要素功能目标、污染防治机制及评估考核制度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首次针对太浦河、淀山湖、元荡、汾湖等跨界水体及其周边重点区域的不同功能要求,统一建立精细化管控机制,进一步改善示范区水生态品质、增强污染物防治水平,为提升示范区流域一体化治理水平、夯实生态优势转化的生态基底提供制度支撑。

作为示范区今年上半年18项制度创新成果的重要内容,《方案》出台标志着示范区在跨区域生态环境一体化管理制度创新上迈出了坚实一步。“协调统一太浦河、淀山湖、元荡、汾湖‘一河三湖’等主要水体的环境要素功能目标、污染防治机制以及评估考核制度”是由国务院批复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中明确的重要任务。目前已形成统一的“一河三湖”功能目标,是示范区生态环境管理标准、监测、执法三统一、跨界水体联保共治专项任务、“一河三湖”生态评估等生态环境领域工作的目标指引。

三水统筹 联保共治

《方案》强调坚持“三水统筹,协同一致;共保联治,共建共享;先行先试,示范引领”的原则。“以纵跨沪苏两地的淀山湖为例,上海境内湖区具有饮用水水源功能,而江苏境内湖区定位为农业渔业用水功能;《总体方案》中,将两地的功能目标进行了整合,统一了水质目标以及富营养化控制目标,使淀山湖作为一个整体,实现两地共同保护、协同发展。”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朱石清说。

据悉,目前,围绕“一河三湖”环境要素功能目标、污染防治机制及跟踪评估制度工作要求,两省一市三级八方生态环境部门分别牵头开展太浦河沿线饮用水水源预警监测体系建设试点、共同排摸并形成太浦河沿线排污口清单、建立示范区水生态环境调查评估体系等制度创新和联保共治行动工作。 本报记者 杨欢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