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福林在接听热线 本报记者 王凯 摄
交通是城市的“血脉”,“血脉”畅通与否,关系着群众的出行感受和城市的有序运行。今天上午,市建设交通工作党委副书记,市交通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于福林走进新民晚报夏令热线,接听市民来电并接受专访。于福林表示,上海交通将稳步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道路交通精细化管理,着力提升城市交通服务品质,努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期盼的出行难题,让市民出行更加便捷舒适。
数字化转型
公交到站预报更完善
近年来,公交站点的预报服务让市民及时了解车辆的预计到站情况,增强了公交的吸引力,助力公交优先战略实施。于福林介绍,去年,通过对市通郊65条公交线路498个站点的拾遗补缺,实现中心城7个区实时到站信息预报服务全覆盖。今年将试点推进郊区32条线路、约650个中途站点实现实时到站信息服务预报,目前有8条线路已建设完成。
为了让不使用智能手机的市民,也能享受信息化叫车服务。今年6月“一键叫车”服务进社区试点项目正式启动,目前已在全市完成100个智能叫车屏安装。针对60岁以上老年人用车需求,平台还会自动实施优先派单,大大方便老年市民的用车需求。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日益深入,今年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提出的“新增1万个公共(含专用)充电桩,新建15个出租车充电示范站”,上半年已完成新增公共(含专用)充电桩1.26万个,新建成出租车示范站18个。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各类充电桩总量42万个,车桩比约1.2:1,其中公共桩、专用桩12万根。
行得畅停得下
提升车辆的通行体验
“精益求精,让人车‘行得畅’;动静兼施,让车‘停得下’。”于福林表示,将持续加强道路精细化管理,提升车辆通行体验。
为缓解道路拥堵,上海将全面启动禁车柱和道路隔离设施整治工作,更新、加装新型禁车柱7204余根,累计拆除隔离护栏49公里,更新32公里。同时,持续优化路网运行,重点完成76个交通拥堵节点改善、34个港湾式车站改造项目,主要覆盖中心城区及五个新城等存在严重拥堵矛盾的区域。内环高架将试点“年轻化”改造,计划从今年下半年起对内环高架杨浦段(四平路—政本路)示范段先行组织施工。
如何让车“停得下”?2020年底,上海中心城区公共区域及道路已建设完成200个出租车候客站点,今年将再新增100个出租车候客站点,建设10个装卸货临时停靠点。为推进实施停车难综合治理,到2022年将累计推进创建100个停车治理先行项目,开工建设10000个公共停车泊位。今年将创建52个先行项目、开工建设约7000个公共泊位。截至目前,已创建完成25个先行项目,建设完成3881个泊位。
于福林介绍,市交通委大力推进“上海停车App”的“停车缴费”“错峰共享”“停车预约”等对外服务功能。目前,“停车缴费”功能已覆盖1200个收费道路停车场、1000个经营性停车场(库),“错峰共享”一键签约功能已上线73个项目,上周五“停车预约”功能已在新华医院、瑞金医院、肺科医院、儿童医院等有条件的10家医院拓展推进,总计提供530个预约泊位。
服务人性化
拟建轨道安检新模式
3月底以来,轨道交通客运量回升至历史同期水平,夜间出行需求逐步恢复。
于福林说,为满足广大乘客出行需求,地铁部门及时恢复了1、2、7、9、10、13号线6条原有线路的周末延时运营。并从五一小长假开始,按照放假安排,所有节日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也将同步常态化延时运营;同时,为做好节日夜间集中抵沪旅客的市内交通保障,在节日假期最后一天,1、2、10号线都将增开加班车,确保虹桥枢纽、上海站、上海南站加班车发车时间不早于23时30分,实现重要交通枢纽夜间交通保障全覆盖。
此外,轨道交通还推出了其他一些人性化服务。如加快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在轨道交通车站的配置,逐步实现全覆盖;加强车站工作人员急救技能培训,守护好市民乘客的出行安全;研究建立符合超大城市客流特点的轨道安检新模式,针对大客流和潮汐特征明显的车站,试点开辟高峰时段的“安检快捷通道”等。 本报记者 任天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