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导航仪”怎么会吐泡泡? 又是一年银杏 黄 袅袅咖啡香  飘进“大虹桥” 一部剧 一门课 一场育人实践 本轮疫情整体上进入扫尾阶段
第4版:综合新闻 2021-11-21
华政原创话剧《雷经天》启幕中国校园戏剧节

一部剧 一门课 一场育人实践

 

本周,第七届中国校园戏剧节在深圳南山拉开帷幕,华东政法大学青春版话剧《雷经天》受邀作为开幕剧目登上了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戏剧邀请展的舞台,获评优秀剧目。故事引人入胜,表演酣畅淋漓,65位华政学生和30余位深圳大学学子合作演绎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法治建设的真实案例,呈现一段关于情与法、罪与罚、特权与公正的激烈较量。

近年申城大学校园戏剧蓬勃发展,也成为育人平台。此番撑起青春版《雷经天》的几乎全是“00后”“素人”学生演员,该话剧在全国舞台首次亮相的精彩表现,也呈现了申城大学将舞台与讲台、历史与现实融合,挖掘校史精神财富、推进“三全育人”,长效开展师生党史学习的“华政方案”。

1937年,曾是革命功臣的黄克功在延安因逼婚未遂而枪杀女青年,“案如何断”“刑如何量”是时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雷经天必须要做的决断,也代表着新民主主义司法制度建立之初直面的现实。此前,华政师生走访延安,找到老院长雷经天当时一份讲稿,强调公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精神跃然纸上,恰好回应师生们心中对“为何学法”的初心叩问。

话剧《雷经天》就是以这份讲稿为起点的,沪上高校多位法治史专家、一线戏剧艺术家及华政师生合力打造,5月在美琪大剧院向社会公演5场。

专业版话剧上演后,雷经天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法治精神穿越时空落下了回响。如何能延续这段历史及戏剧张力带来的影响,在校园里继续沉淀为育人的能量?“高校育人最重要的载体是课堂,就必须从舞台再回归到讲台。”华政文伯书院院长王晓骊介绍,书院将法学、历史学、政治学、文学、艺术学等学科融合,牵头打造“《雷经天》与法治文化”沉浸式课程,面向华政所有学生开放。

这门课有124个学时,只占2个学分,学生们要参观场馆、实践调研、重读历史、研讨反思,要学习戏剧表达、体会艺术创作,还要体验劳动精神和团队协作,但在夏季小学期首次开课时人气很旺。最终75位学生在3周里全勤完成这场高强度、考脑力和体力的“魔鬼训练”,也形成了能够传承话剧的剧组班底。

王晓骊介绍,课程还设导演组、舞台监督组、灯光音效组等,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团队中找到角色,在实践中收获成长。本学期开学,青春版原创话剧《雷经天》完成创排上演多场,学生还创作诗朗诵、琴歌舞,完成调研报告等“衍生成果”。“最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们的变化,有人对法学有了更坚定的信念,有人发现了研究兴趣点,有人提交了入党申请书,更有担当了。”

本报记者 易蓉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