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更需水。上海自6月15日进入夏季“保高峰”供水以来,35℃及以上高温日27天,860.74万立方米的日均供水量,已较去年同期854.77万立方米上升了0.70%。持续高温中,上海供水服务供应依然平稳有序,安全、可靠、优质的自来水经受住了“烤”验。
这背后,不只是因为有源头活水,更是上海供水行业积极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从源头到龙头”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成果。
高品质对标国内外一流水平
上海的自来水,从陈行、青草沙、东风西沙、金泽四个水库输送到水厂处理后,再通过城市公共地下供水管网输送到居民小区,又经水泵加压、水箱调蓄才到达千家万户的水龙头前。
为了不断提升自来水水质和口感,进而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市民获得感,上海供水始终秉持“一网分片、集约供水、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的理念,以全面提升供水水质为目标,对标国内外一流水平,确保“从源头到龙头”全覆盖、全过程、全系统保障优质供水。
在源头,生态型的四大水库水清、岸绿、鱼游、景美。水库建立了全时段、立体化的水质生态监测“体检”网络,依托水力调控、水生植物及鱼类群落水质净化调控技术保障,是真正的“活水”。
在水厂,全市38个水厂日供水能力达到了1221万立方米。其中,在原有“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常规工艺基础上,又增加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的水厂深度处理率已达到70%以上,能进一步去除溶解性有机物、消毒副产物等,使得浊度、色度、臭和味、耗氧量等关键水质指标更优。
在公共供水管网上,每年老旧供水管线升级改造的量达到了四五百公里。今年已重点梳理排查出69公里管径超500毫米的隐患供水管线。上半年,充分利用道路交通压力较小的“窗口期”,完成了南京西路、大宁路等32个路口、路段的大口径老旧管线改造,使一根1918年敷设的老式铸铁管隐患也得以消除。通过改造,上海500毫米以上的大口径供水管线爆管事件,从2020年的23起降到了2021年的14起,今年至今仅发生了2起!
智慧化引领更高质量发展
以智慧化为引领,上海供水行业也在数字化转型中朝着更高质量发展。
其中,以南市水厂为示范案例的智慧水厂,通过数字化建模方式,进一步提升了水厂运维效率和安全管控能力;智慧管网体系中的供水管网运行安全预警系统和应用场景建设,早在2021年初极端寒潮入侵时就首次应用尝试,在研判防范措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在优化联丰苑等老旧小区二次供水运行模式中进行的智慧泵房建设,使泵房无人值守也能24小时安全供水,水池内的水,平均水龄从11小时优化到了6小时,更为“新鲜”。
一个个智能水表在远程自动抄表、辅助研判用水设施漏损、分析行业用水规律和发展趋势的同时,还是一个个独居老人的专属“监护人”,帮助有关方面从用水情况来分析老人健康情况并及时推送预警信息。按照计划,2025年,中心城区居民智能水表覆盖率达70%,非居民用户全覆盖。
多措并举提升水质与服务
服务无止境,为进一步提升自来水水质和服务水平,上海计划在“十四五”末将水厂深度处理率从目前的70%提高至90%。2000年前2.2亿平方米老旧住宅的泵房、水箱等二次供水设施,已经完成改造,并由供水企业专业化管理;尚未接管的二次供水设施,已进入专题研究中,有关隐患已由供水企业跨前一步排查。
为解决老年居民缴费难题,上海供水行业在推行“一网通办”线上缴费模式的同时,从统一结算费率、研究拓展渠道、提供志愿服务等多方位全力推进解决老年人等群体“数字鸿沟”问题。如青浦自来水公司与兄弟单位联动,在城区居民集中居住的区域设立了3个公用事业服务点,在农村地区设立123个为民服务站收费点,基本覆盖了公司供水范围内的所有自然村落。
“连心热线”瞄牢“急难愁盼”
热线是体现行业管理和服务水平的睛雨表。8月1日上午,市水务局在城投“供水热线”正式启动“连心热线”党建联建项目,推动市水务局热线办和城投供水热线高质量融合发展,携手解决市民“急难愁盼”问题。
当天,市水务局副局长周建国为“连心热线”党建联建项目联建党支部、“党员之家”揭牌。市水务局行政服务中心、城投水务集团供水分公司相关党支部签订党建联建协议。
“连心热线”党建联建项目将秉承“水润申城、市民至上”的热线服务理念,强化党建引领助推发展,构建“党建阵地共享、服务品牌共创、人才队伍共育、业务工作共促、社会责任共担”工作新格局,有效整合政企热线资源,扩大公共资源服务于民的社会效益。
“连心热线”党建联建项目是市水务局深入推进热线工作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中的重要工作抓手。下阶段,“连心热线”党建联建项目将重点聚焦“夏令热线”期间市民反映的涉水问题,坚持从群众需求和水务治理突出问题出发,更好为民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让市民用水有更好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