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2日 星期六
农家乐(油画) 指纹和花园 关键是老师 那时的人间天堂 音乐的精灵 周天与蜜蜂
第12版:夜光杯 2022-09-15

周天与蜜蜂

韦泱

喜欢跟八八高龄的老编辑周天聊天。聊完读书写作、日常生活等,就满心喜悦准备告辞。临走时,周老递给我两瓶蜂蜜,我忙推开说:“这个我常吃,购买很方便,你留着自用吧。”他说:“你不用客气,这是我自己养的蜂。”噢,这倒却之不恭了。这蜂蜜,的确不一般,它是白花花的近似固体,比普通黄色蜂蜜更浓稠更香醇。不承想,这两大瓶蜜蜂,助我度过了两个多月封控的缺糖少油的岁月。

周天是沪上资深编辑,现代文学史家。三十年前就知道他的大名,也是现代文学史家的丁景唐,用一口浓重的宁波话对我说:“当年是我揪牢周天,做了木老老(许多)事情。”

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丁老时任市委宣传部文艺处长,了解到“五四”至解放前的革命文学书刊因年代已久,学者与读者找寻不易,就想影印一批,以解燃眉之急。这一任务,具体就落到了文艺出版社理论室主任周天身上。不久,分甲、乙两种,出版《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丛书》,甲种主要是现代文学史料性书藉,如《鲁迅研究资料编目》《左联五烈士研究资料编目》《艺术剧社史料》等。乙种主要是影印革命文学刊物,共两批三十六种,包括《前哨》《北斗》《拓荒者》等,大受读者欢迎。这背后千丝万缕的工作,全是周天带领团队默默无闻完成的。所以,他深得丁老的称赞。那年,周天还不满三十岁哪!

周天1934年出生在江苏东台,后到上海读书。在中学时,就爱上了文学写作,大胆给《新民晚报》寄稿,居然屡投屡中。他自己高兴,还引起报社领导的关注。时任总编辑蒋文杰专门找到他家,原以为是个老先生,却大跌眼镜:怎么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年轻。蒋自报家门,并问周愿意到晚报工作吗?周回说:我还要考大学哪。蒋说:没关系,先工作再说,大学以后总有机会读的。就这样,还没跨出中学校门,他十八岁就一步迈进了晚报大门,成了报社最年轻的记者……

言归正传,还说蜜蜂。因少时读了《昆虫的故事》,就被法布尔有趣的文笔所吸引。周天尝试着从螳螂到蜜蜂,养得兴致盎然。周天住在市区,却常去郊外,为了就是小小的蜜蜂。并且,他写文章谈心得,与养蜂专家和蜂农交流,还出席全国性的养蜂专业会议。没几年,他已小有名气。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上海科影厂要拍摄蜜蜂专题片,请他撰写文学脚本。他立即北上进京,住进了中国农科院养蜂研究所。很快,一部片名为《蜜蜂王国》的科普片就投拍了。由此他想:蜜蜂虽小,却利国利民,为民造福良多,如能多普及蜜蜂知识,有益于养蜂事业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在专家和蜂农的鼓励下,他重起炉灶,开写蜜蜂专著。1979年,约二十七万字的《蜜蜂王国见闻》完稿,全书二十章,用的是大散文写法,将文学性和可读性融汇在科普中,比如《蜜蜂发怒》《代替语言的舞蹈》《新母蜂的婚飞》等章节,读来妙趣横生。周天记得,曾有报道说,周恩来总理有次对记者说:“你们的工作到处采访,充当媒介,就像蜜蜂采花酿蜜,开花结果”,还问一位记者:“你会写散文吗?”小记者腼腆地说:“还没写过。”总理笑着鼓励:“大胆写吧。把蜜蜂的生活写出来多好,多有意义。”这番话,对记者出身的周天来说,也是一种鼓舞,促使他身体力行去实践。科教片《蜜蜂王国》拍竣公映后,荣获第二届金鸡奖最佳科教片奖及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同时,《蜜蜂王国见闻》一书也付梓印行,距今整整四十年了。当年因为文才出众,他很快调入新文艺出版社,从记者而成为文学编辑。先后出版《<长恨歌>笺说稿》《<创业史>的艺术构思》《文人的悲哀》等专著。我去看他,以往聊得多的不是蜜蜂,而是文学史料工作。有次,联系不上他了,就微信他女儿、儿童文学作家周晴,周晴回复道:父亲住中山医院,没大病,只是常规性的检查。我便释然了。

可以说,几十年来,从兴趣出发,在自家阳台养几群蜜蜂,到去郊区承包几十箱蜜蜂,周天在养蜂中积累蜜蜂知识。他说,现在年纪大了,就委托蜂场代养十来箱蜜蜂,每年坐享其成。除自用外,还可送送亲友哪!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