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120载光阴 向明人将创新融进血脉
第8/9版:教育专版 2022-09-29

120载光阴 向明人将创新融进血脉

向明中学校门

向明中学春天景致

打击乐队在表演

无人机和航模社的同学们在活动

学生在VEX机器人实验室调试竞技机器人

贯穿卢湾东西部校区的地下长廊

学校里的保龄球馆

苹果察觉思维实验室

向明中学浦江校区全景

回望 一座有故事的校园

北邻长乐路,西邻瑞金一路,步行至淮海中路,导航显示所需时间是:2分钟。

这就是向明中学,一所在上海市中心“铂金地段”度过百廿历史的名校,一个有故事的校园。

这座校园,从诞生伊始,就将“创新”刻进血脉筋骨。

从长乐路一侧的校门进入校园,左手边的一幢教学楼上,“震旦楼”三个字在初秋阳光下,泛着微光。这微光,也似乎把人引入一道时空长廊。

向明中学的前身,为著名教育家马相伯创建于1902年的震旦大学附属中学(预科)。1937年,震旦女子文理学院与震旦大学合组一个董事会、合聘一位校长,设女生中学部;1939年,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新教学楼落成,带着一股清新之风出现在世人面前。他的设计者,便是为上海留下国际饭店、武康大楼等一系列传世杰作的著名匈牙利设计师邬达克。1952年,震旦大学附属中学与震旦女子文理学院附属中学合并,正式更名为上海市向明中学。据校友回忆,开学典礼的举办地是邬达克设计的另一座上海地标性建筑,大光明电影院。

这座校园,历久弥新,为学生提供思辨沃土。

水磨石地面,弧形楼梯,彩色玻璃窗,利落流畅的现代主义风格外立面线条……书页翻过大半个世纪,经过历次修缮,这幢今天的“震旦楼”依旧散放着内敛优雅的魅力,继续讲述着一个关于传承和创新的故事。2012年,一座独树一帜的“震旦书院”在此诞生了,意为传承震旦附中的办学精神,光大向明中学的办学特色。不同于一般的图书馆,“书院”实行理事会制管理模式,10个专题室和2个综合室、一个演讲厅、一个书吧组成,将自修、上课、讲学、教研、辩论融合一体。在震旦书院,老师可以将课堂搬入一片书香之中,志同道合的学生也可以相聚于此开展头脑风暴。

这座校园,也通过大胆突破,为教育创造更多空间。

学校身居闹市,给了同学们开阔的视野,也为校园吹来开明之风。但是,市中心寸土寸金,运动空间捉襟见肘。花季少年本应朝气蓬勃,但无法自由畅快的奔跑跳跃,怎么办?

从2007年开始,向明地下室内体育馆便开始建造了。由于校园紧邻轨交13号线,工程足足持续了11年,终于在2018年竣工。呈现在师生面前的,是一座使用面积达4000平方米的地下室内体育场馆。篮球馆、健身房、乒乓球馆、保龄球馆、羽毛球馆、体操房、体能健康测试室等一应俱全。不仅可以满足向明学子体育专项课的需求,也对向明教育集团内的9所中小学开放。原先,学校的运动场地仅占学校总面积的5%,现在室内和室外面积加起来,占比超过了20%。更令同学们惊叹的是,由于向明中学东西部校区横跨瑞金路,车流繁杂,为了同学们出行安全,东西部校园通过宽敞的地下通道相连,这在上海的校园中,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创举。

“哪所学校能够在上海市中心拥有地下全套体育场馆?哪所学校能够拥有音乐制作教室、保龄球馆、纳米科技工作室?还得是向明!在这里,你想得到的、想不到的,学校都能给你!”这是2019届毕业生,华东师范大学法语系大四学生张韩由衷的感叹。

创新 在每个人身上发生

“挑战常规,提出问题;处处着眼,留心意外;深入挖掘,延伸努力,找寻纰漏,修正错误;分析途径,斟酌妙法;着手行动,付诸实施;列举属性,分析特征;跳出圈子,摆脱约束;尝试酝酿,开拓新路。”

这一套“向明创新思维10法”挂在向明中学教学楼的醒目位置,也写在每个向明人心中。

向明中学是全国创造教育先进实验示范校。2014年,向明中学《中学创造教育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获得基础首届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上海市特等奖。上世纪80年代,向明中学从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这“三小”活动起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敢质疑。上世纪90年代,向明中学创建初中英才教育、高中创造教育实验班,提出了“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本,让每个学生在创造实践中成长”的办学理念,如今,创新班培养了数千名各类创新特色人才,学生获得的各项发明专利达500多项,获得市、全国及国际各类比赛大奖200多项。学生吴思皓为中国赢得了国际数学奥赛上的第一枚奖牌。进入21世纪,向明中学建造了全市第一幢“学生协会楼”,让学生带着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独立自主地去探索、去研究,培养向明学生“敢于质疑、标新立异、大胆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的创造性人格。

“最近十年,我们深化了办学理念,提出了‘学会创造、追求梦想,让每个学生在创造实践中成长’的理念。”向明中学原校长芮仁杰为“创新”赋予了16字内涵,“思想活跃、勇于挑战、宽容失败、梦想成真”,倡导学校营造“三创(创意、创造、创业)、三独(独思、独创、独立)、三心(爱心、宽容心、责任心)”的创造文化氛围。

“创造像空气一样,在向明校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是每个向明人的目标。

学校开发了创新思维、创意实践和艺术创作三大模块组成的创造教育课程群,创建了30多个创新特色实验室,实现创造教育进入全部课程、面向全体学生,为不同方向发展需要的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学习平台,着力提升创造意识和创造实践能力。

说起发生在学生创造实践中的故事,校创新实验室总负责人李剑如数家珍。

在向明,树丛里藏着缤纷的积木装置,传递着一个信息——在这里,学会玩是件正经事!

如今,一座两层的“创意实践体验馆”,面向所有学生开放,记录了一届届向明学子的探索之路。输入任何一段音乐,酷炫的架子鼓会自动配上鼓点演奏起来。这是学校的“传家宝”——机器人乐队。发明它的目的不是为了拿金牌,拿证书,只是两个字,“好玩”!在老师们眼中,不功利的创新,非常重要。学长们完成了第一代作品,学弟学妹们则负责为乐队不断升级。起初,机器人的鼓棒总是根据程序,分毫不差地击打在鼓面的同一个位置,但这样一来,鼓面很快就被敲出了一个洞。难题怎么破?有人想到设置随机函数,有人提出改变鼓棒结构,大家群策群力,最终,有个同学想出了一个“四两拨千斤”的办法——将固定鼓棒的螺丝拧松一点,问题迎刃而解!这给了大家启发——搞创新,不能一板一眼,要让思路开阔,再开阔一点。有同学提出,光看一场自动演出不够酷炫,于是,大家开始为机器人做形象设计,让它戴上了彩色发套,脖子会动,兴起时,头发还会甩起来!

“孩子是有梦想的,体验馆就不断搜集孩子们的想法,多方面给予积极的鼓励与肯定,并让孩子们不吝于表达自己的创意并和同伴们分享,随后跟进指导,帮助孩子改进、更新、放弃或深入下去。”李剑介绍,体验馆里配置了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单片机等各类设施,有需要,尽管用!有同学参观一个航空博物馆归来,有感而发,提出能否做一个小型的风洞实验室?经过一次次技术改进,克服乱风扰流等各种技术瓶颈,一个功率达2万瓦的迷你“风洞”真的出现在体验馆里——同学们自己切割有机玻璃完成搭建,自己组装航空电机提供风力,自己遥控模型飞机的各个机翼,探索机翼方向对飞行姿态的影响。老师们则大胆地做了一件事——布设了专用的380伏电源接入,配置专门变压器,全程为学生的安全护航。

如果说屡屡在国内外大赛中争金夺银的VEX工程机器人实验室和智能飞行及航空实验室是理工少年的“天堂”,那么,向明中学戏剧影视特色教师周剑霜和她的“悬铃影剧社”则用一出出原创大戏,证明创新同样可以用文艺的方式去诠释。

“悬铃影剧社”引导同学们求真,求实,拒绝“假大空”,而要讲自己的故事,诉青春的心事。为了更好地陪伴同学们用镜头说话,本科就读于华师大教育技术学的周剑霜老师,又去攻读了上海戏剧学院社会表演学硕士。在这个科创氛围浓厚的校园,她发现,一些孩子虽然不擅长完成科创课题,但很会讲故事。于是,两者结合,她带着同学们科普微电影。《基因编辑》普及生物学前沿知识,《学着玩》从物理和数学角度探讨提高投篮命中率的奥秘,《沉默的阴谋》揭示了沉迷手机的后果,《埃莱尔当洛》则呼吁大家关注罕见病……其中,《沉默的阴谋》还登上了央视舞台。从淮海路、长乐路到瑞金路,向明中学所在的街区被学名为“悬铃木”的梧桐树环绕,“悬铃剧社”便取名于此。周剑霜希望,同学们脑海中的创意之树,也能如同悬铃木般枝繁叶茂。

在向明,创新的载体可以是一首歌,甚至可以是一片农田。

原创音乐实验室为学生配备了专业音乐键盘、专业音频处理设备、专业音源、专业声音采集设备以及专业音频处理软件和数字作曲软件,使得学生可以写自己的歌、编自己的曲、录自己的声、奏自己的乐。在向明中学浦江校区,智慧农业实验室面积足足有近700平方米,大棚拥有温度调节、光照调控、湿度控制、通风及智能灌溉系统以及一批水培设备,在这里,同学们陆续开展了植物水培化研究,人工智能与农业体验、机械及5G无人种植探索、花卉植物遗传选择培育等课题和实践体验。

芮仁杰相信,创造能力不是老师能直接授予学生的,而是在适宜的环境下学生自己“生长”的。

记忆 校友眼中的母校关键词

“包容”和“信任”

●张书嘉 非遗面塑传承人

1999届校友,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

从初中到高中,我在向明中学度过了整整七年时光。最想对母校说的是两个字,“感谢”。感谢母校,让当年小小的我得以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上一路坚持下去。初进预备班,老师给每个同学发了一张表,在兴趣爱好一栏,我填了“面塑”。老师不仅注意到了这两个字,还在学校大大小小的国际交流活动中,给了我无数次亮相的机会。我的成绩并不拔尖,但这让我感到,在这个校园,成绩并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中学7年,老师给了我相当多的包容,比如,每次出访都会耽搁不少课程,但学校没有因此让我放弃这些珍贵的出访机会,各科老师除了指导我如何自学,还会利用课余时间无私地帮我弥补缺漏。

我也感谢母校,让我拥有在面对新事物时不会畏惧。初中时,我在学校开设了面塑社团,这在当时是唯一一个由学生创办的社团;我在初一就加入了学生会文艺部,到高中成了文艺部部长,一共参与策划了五届“向明之春”艺术节。大学毕业4年后,我参加了创业大赛并夺冠,从此走上创业道路,我想,勇气和信心很大一部分就是来自于我的高中生活。我总是记得老师当年对我们的鼓励,“今天我以向明为荣,明天向明以我为荣!”

“尊重”和“打开视野”

●张传明 百度地图高级科学家

2001届校友,毕业于北京大学

母校培养学生,从来不拘泥于书本,而是真正地努力把同学塑造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我曾参加过“旅游地理”课外小组,在这门课程中,秦志华老师通过书本讲解和实地考察结合的方式,让我们大开眼界,也让我逐步形成了对地理的浓厚兴趣。后来高考前夕申报“零志愿”的时候,我坚持只报了唯一一个专业——北京大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

最终我如愿以偿,并攻读地理相关专业直到博士毕业,踏上工作岗位之后也一直和地理、地图打交道,获得了业内认可。在我的工作生涯中,我见识了很多的成功和失败的个人发展案例,深刻认识到,一个人必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才有动力去不断钻研,探索,这样才能获得最大的成功。而我很幸运地在合适的时间遇上了向明,向明宽松、全面的素质教育,让我有机会发掘出我感兴趣的事,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兴趣的大门。

“创新”和“关爱”

●顾方舟 北京大成(上海)律师事务所律师、黄浦区青联委员

2013届校友,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

母校始终鼓励每个学子勇于创新。我和同学们频频在明日科技之星、英特尔创新大赛等赛事中取得佳绩。我想说,创新大赛的佳绩只是一时的丰收,而母校培育我们的创造性人格将是一生的瑰宝。

高中三年,我经过学校选拔,担任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志愿讲解员,培育了我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受学校推荐,我代表上海市中学生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上海国际友好城市青少年夏令营”,担任领队,切身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这成为我本科与硕士立志钻研国际法的缘由之一。

我也很幸运遇到了一群良师——乔万红老师鼓励我第一次站上向明大礼堂的舞台成为主持人,也鼓励我报名加入团委学生会;班主任潘瑾开明地帮我们解答青春的情感问题,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价值观;带领着我们春假研学、毕业旅行,给我们如同家长班的关爱,为同学们的青春留下了一笔最绚丽的色彩。

“宽容”和“放手”

●刘明炜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

2017届校友

“努力试一试吧!”这是班主任丁凛老师常对我说的话,仿佛一颗种子埋在我心间,提醒我不断超越昨天的自己。

初上高一,还未适应高中生活的我因为数学太难,甚至连答案都不能完全看懂而在书桌前边做边哭。老师耐心的讲解,教会了我高中学习的方法。

高二,我当选为学生会主席团秘书长兼大型事务中心主任,在“向明之春”艺术节彩排中负责后台管理。各节目道具颇多,要求复杂,后台组的成员压力很大。为缓解大家低落的士气,我主动与导演组和各节目负责人沟通,找出问题症结,寻求解决方案,确保演出圆满落幕。这些经历,教会我如何沉稳、从容地解决问题,给了我展现自己的舞台,让我收获了独一无二的精彩。

“活力”和“无限可能”

●张韩 华东师范大学法语系大四在读

2019届校友

没有进入高中前,我以为高中生活就是每天为高考奋战,但是进入向明后每天的生活都是忙碌有趣的,每周五的自由着装日,学生可以穿喜欢的衣服上学;中午的自由支配时间,大家在操场、图书馆甚至出校做想做的事;学校组织各类社团和比赛活动,放学后在操场打篮球,校园生机勃勃。

参加向明自主招生时,我接触了头脑奥林匹克(OM),新奇有趣,入校即加入OM社并入选比赛队。这是一个非常需要创新思维、手工制作和语言能力的比赛,每天5:00放学后我们在OM教室进行长期题的剧本编写、道具准备、即兴题训练,忙到八九点。班主任和家长都非常支持我们,我们从市赛晋级到国赛第一,最后赴美参加世界总决赛,这是我人生路上的一次难忘旅程。世界大赛前,所有剧本、报名表、概述等需译成英语,队里将任务交给了我。从笔译到和组委会现场交流,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语言学习的成就感,因此外语成为了我的大学专业,并尝试新语种的学习。

转变 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

创新的理念,也给课堂悄然带来变化。

围绕上海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双新”)实施工作要求,在学科教学中,向明教师积极挖掘教材中的素材,以情境为载体、以问题为导向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质疑、辩论,培养发散、求异、批判、换位等创新思维能力,实现新教材、新课程的有效落实和校本研修的不断深化,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力。

从语文阅读课上的观点讨论、数学课上的思维碰撞、英语课上的情境模拟……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师成为引领者。新版的向明作业册随着新教材的使用一本本新鲜出炉,遵循着少、精、新的编写原则,与课堂教学同步配套,针对性强,还有分层作业由学生自主选择性完成,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在向明的课堂上,老师们希望见到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同学们头脑中层出不穷的思维火花。同样一份鳕鱼,在不同纬度地区价格为何不同?这与世界大洋表层海水温度分布有何关系?在高一年级地理课《海水的性质》上,授课教师石洲从一个有趣的话题引入,通过读图分析、问题导引、学生自主活动等环节,启发同学思考。“当我提到海水温度的时候,有的同学已经想得比较深入了,让我感觉意外和惊喜,促进我更需备课精进,教学相长。”石洲说。

在向明的课堂上,学生的兴趣被发现,志趣被聚焦,这一切,都为塑造学生的创造性人格打下基础。早在本世纪初,向明中学就建立了以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实践类课程为基本模块的创造教育课程体系。随着“震旦书院”的建成,原有的选修课、社团活动、竞赛辅导等课程被整合发展为一个更合理有序的课程体系,建成学生拓展性和研究性学习的第二课堂。“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发展动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兴趣,我们认为兴趣是学生创造动力的重要来源。”芮仁杰介绍,书院校本课程体系首先以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艺术素养和心理素养为基本点,通过拓展型和研究型选修课弥补基础型课程的不足,帮助学生形成更合理的知识结构,再结合震旦讲坛开拓学生的视野和胸怀,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兴趣点。

目前,学校每学期推出30余种拓展类课程,内容涵盖人文类、科学类、艺体类、心理类和学科竞赛类等方面;研究型课程组,以项目或课题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旨在培养学生特长乃至人生志向。除了上述拓展型的选修课之外,书院还把竞赛类课程纳入到选修课中,旨在通过个别化教学使学有专长的优质生源能进入更高的展示和评价平台,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展示才能,建立个人发展的阶梯。其中包括数理化生等学科竞赛辅导课程,也包括“机器人建模与设计”、“STEM课程”等以课题和项目为载体的非学科类竞赛辅导课程,鼓励学生向顶峰发起冲刺。

技术变革给向明的课堂教育形态带来变化,但不变的是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教学艺术。从2020到2022,上海市中小学两度大规模在线教学,给老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英语教师陈其嘉就是其中一位,在陈老师眼中,一个选择题的投票选择,就是一次思考和及时反馈;共享文档编辑、互动批注等功能可以实现多人实时同步地书写答案或不同想法;在线平台的“发放奖杯”“优秀作业展示”等功能给同学们带来正向激励。陈老师发起的用自己喜欢的谚语“签到打卡”,督促学生养成居家自律学习的好习惯。线上学习模式的创新,并非“花架子”,而是为了实现学生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同步提升。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