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1日 星期二
抓住音乐不松手 莺歌雀语(摄影) 五彩金鞭溪 老师的爱与责 秋馋 适足之履
第13版:夜光杯 2022-09-29

适足之履

肖振华

古人对帽子很重视,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六而笄;而对鞋子则不待见,《吕氏春秋》记载,名医文挚拜见君王时没脱鞋子,致使齐王大怒。在我们小时候,有很多鞋帽商店,那时的帽子和鞋子待遇一样,在橱窗里比肩陈列。而现在的大型超市、星级商场里,肯定少不了趾高气扬的鞋子专柜,但想挑选购买顶帽子,说得夸张一点,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

鞋帽遭遇的反转和落差,还是在于实用功能。帽子可不戴,鞋子却不能不穿,况且今天鞋子还拥有强大的时尚话语权。相比女性,男人的鞋子简洁得多,有大学的研究人员说,男人的鞋子能够暴露出他的素养,比如对鞋子讲究的男人,势必拥有着极强的生活仪式感。在我看来,鞋子的生活仪式感,是要放到具体的社会经济背景中考察的。

小时候我脚下穿过的鞋子,至今记忆犹新。一双蚌壳棉鞋,两片鞋面是褐色灯芯绒布,里面塞着棉花,鞋底是奶奶戴着铜针箍,一针一线纳出来的,冬天穿上它舒适暖和,脚上不会生冻疮。一双黑色球鞋,不知是什么牌子,忘了是几角钱买的,平时穿上奔跑、踢球都不在话下,但那一次少先队活动,学校规定是白衬衫白球鞋,其时家中拮据也不可能买,最后用一截白粉笔,把鞋面涂成白色,又用棉纱线替代了黑鞋带,然后低着头惴惴不安地走进校门。还有一双“懂经鞋”,黑色卡其布面,两边有绷紧脚背的松紧带,鞋面和鞋底的相接处镶的是白色滚边,白色塑料底,是当年最流行的鞋子。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布袜青鞋”,也总有修鞋匠和我们不弃不离,这个职业的存在,让人对“弃如敝履”一词产生怀疑。小区对面弄堂口就有修鞋摊,手摇补鞋机取代了早先的“拐子铁脚”,老鞋匠也不是嘴噙四角形铁钉,抡锤猛敲鞋掌了。《爱情神话》里的修鞋匠讲究喝咖啡,我们这里的老鞋匠务实得多。那天,我坐在他的鞋摊边,听了一课。他能从鞋底的磨损估摸一个人的健康状况,比如鞋底是均匀磨损,说明脚步有规律,这是个性格开朗的健康人;鞋后跟磨损明显,表明步履沉重,受到挫折,精神上有烦恼;如果鞋底前面部分的磨损偏于一边,鞋后跟的磨损偏于另一边,磨损的方向前后相反,说明身体某个器官患有疾病……

老鞋匠摇着手柄修鞋,不时停下来拿一双双鞋佐证他的说法。我是相信的。在我国古代,鞋还可以是一种占卜工具,即所谓的“鞋卜”。《金瓶梅》里就有潘金莲用鞋占卜的事:“盼不见西门庆到来,骂了几句负心贼。无情无绪,用纤手向脚上脱下两只红绣鞋来,试打一个相思卦。”用鞋子占卜,古人颇为热衷,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占卜法。这样看来,老鞋匠的分析,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白居易诗云:“足适已忘履,身适已忘衣。”一双鞋不束缚,不憋闷,穿着于无形,大概是鞋子的最高意境了。上班时,我的两双鞋经年不换,正式场合是皮鞋,休闲时分是运动鞋。随“脚”所欲,得心应“脚”,鞋我合一,视若珍履。如今寻常人家一般都是玄关鞋柜,至少门口也有个鞋架,那基本是女性囤鞋处。“每个女人都应该拥有一双Jimmy Choo”,这一消费宣言,将男女之别更拉大了,鞋子差别悬殊,明人沈鲸如果今天写《易鞋记》,安排玉娘和鹏举换鞋,就要考虑其对等性了。

退休在家,如果足不出户,我就是一双拖鞋。拖鞋古人谓之“靸”,“草靸无尘心地闲”,也算一种生活情趣。有时看到电视推销老人鞋,说鞋底越软越好,强调特别防滑。但一位医护专家朋友说,过软的鞋子,尤其是鞋底中部过软,对于足弓缺少支撑作用,就像踏进烂泥里,晃来晃去,膝关节和踝关节都容易损伤。针对老人容易摔倒这个痛点,一些厂商把“防滑”作为重中之重,号称“玻璃上洒水都不摔跤”,如果老人真穿上了如此抓地的鞋,如同晴天开车硬上雪地链,动辄就抱死,更容易摔跤。

朋友告诉我,一家健康机构对65岁以上的跌倒病例和跌倒原因进行对照,结果发现运动鞋是最安全的鞋,相比之下,其他鞋类的摔倒风险增加了1.3倍。那么,我们的结论就是:“每个老人都应该拥有一双运动鞋!”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