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4日 星期六
来不及入选“十大”的人类科技突破性成果 持续“上新”中国科创越跑越快
第6版:科创上海 2023-01-20
2022累累硕果令人瞩目 2023将继续开拓新思路

持续“上新”中国科创越跑越快

图IC

2022年11月29日,搭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 新华社 发

本报记者 郜阳

前沿领域“天眼”报捷、“梦天”飞天;“墨子号”实现千公里地表量子态传输;世界首条环沙漠铁路线开通运营;世界最大的光纤网络构筑而成;清洁和可负担能源领域研究产出全球第一……2022年,中国科技创新一直扮演着突破引领的“火车头”,并改变了全球创新格局。

迈进2023年,无论是布局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完善新型举国体制,还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能力,科学技术都将为社会经济注入充足的活力,开拓新的提升路径。

基础科研惊喜连连

2022年春天,我国科学家独创了一种二氧化碳转化新路径,通过电催化与生物合成相结合,成功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合成了葡萄糖和脂肪酸,为人工和半人工合成粮食提供了新路径。“利用这种电催化与生物合成相结合的模式,‘从无到有’地在克级水平合成了葡萄糖,这显示了该策略较高的生产水平与发展潜力。”研究完成者之一、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于涛说。

从鱼到人的演化中最关键的跃升环节具体在何时、何地、如何发生?去年9月,登上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的4篇文章,迅速将这一问题送上热搜。“从鱼到人”的演化并不是从鱼直接变成人,而是一部长达5亿多年的演化史。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院士团队在重庆、贵州等地发现“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和“贵州石阡化石库”,首次为有颌脊椎动物的崛起与最早期辐射分化提供了确切证据,并据此取得一系列新发现,刷新了对有颌类早期演化历史的传统认知。

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中国科研人的探索脚步从未停歇。

逐梦太空收获颇丰

2022年,那些令人心潮澎湃的画面犹在眼前:耀眼的火光划破黑夜长空,神舟十五号直入苍穹;载人飞船“投入”空间站母体“怀抱”,两个乘组6名航天员首次“太空会师”……中国人用一次次壮美的腾飞和不懈的探索,在遥远而神秘的太空中,不断留下创新的印迹。

10月31日,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在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托举下顺利升空,打响了我国空间站建造任务的收官之战。11月30日5时42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自主快速交会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加上问天、梦天实验舱,神舟十四号、天舟五号飞船,中国空间站首次形成“三舱三船”组合体,达到当前设计的最大构型,总重近百吨。

而在遥远的火星,我国科学家利用“祝融号”火星车获取的数据,在地质年代较年轻的着陆区发现了水活动迹象,表明火星该区域可能含有大量以含水矿物形式存在的可利用水。

月壤研究、火星探测……中国探索宇宙的脚步在继续,未来将会有更多发现,给世界带来更多惊喜。

应用技术创新加速

晶体管是芯片的核心元器件。更小的栅极尺寸使芯片上能集成更多的晶体管,从而提升性能。2022年3月,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教授任天令团队,首次制备出亚1纳米栅极长度的晶体管,具有良好的电学性能。国际同行评价,这项新工作将栅极的尺寸极限进一步缩小到“仅一层碳原子的厚度”。

2022年,中核集团“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全面建成后,两台机组年发电能力近200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减少标准煤消耗62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32万吨,对优化我国能源结构、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同样在去年,中国海油宣布在海南岛东南部海域琼东南盆地再获勘探重大突破,发现了我国首个深水深层大气田宝岛21-1,探明地质储量超过500亿立方米,实现松南—宝岛凹陷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最大突破,是深海深地探测取得的有力进展。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