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炳揆
“足不出户”期间,倒能静下心来品味莫扎特,岂不乐乎!
莫扎特写的钢琴协奏曲至少有27部,他的《A大调第二十三钢琴协奏曲K488》(以下简称“K488”)被称为“最受人喜爱,最常演出的一部”。我有一张黑胶唱片,是意大利著名钢琴家毛里奇奥·波利尼独奏,卡尔·伯姆指挥“维也纳爱乐”,录音时间是1976年4月27日,在维也纳金色大厅。
莫扎特的K488之受人喜爱,源自它扣人心弦的慢乐章,在第一乐章微笑的外衣后开始的慢乐章,作曲家让人感受到了蒙在快乐面纱下的悲哀。波利尼弹出的长段钢琴独白,抒发了焦虑、忧伤,有时甚至是绝望,波利尼手掌大,触键势大力沉,他的演奏充满了感官的魅力。
上海观众熟悉这位大师,2009年4月19日他在上海音乐厅举行独奏音乐会,他邀请了10位VIP观众坐到舞台上去,近距离聆听、观赏大师的演奏,顿时传为美谈。
另一位音乐大师丹尼尔·巴伦勃依姆在钢琴、指挥两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然而,业内人士似乎更推崇他在钢琴上的成就。我有一张CD是20世纪70年代的录音,拉斐尔·库贝利克指挥慕尼黑广播电台交响乐团,巴伦勃依姆任钢琴独奏。和波利尼的演绎对比,巴氏弹的K488的慢乐章,对作曲家设计的忧郁基调似乎并不接受,而是和乐队的长笛、双簧管融成一片、交相辉映,描绘出最美、最深邃的莫扎特慢乐章。
K488对巴伦勃依姆有着特殊的意义。这是巴氏演奏的第一部协奏曲,那年他才8岁,在布利诺斯艾利斯。巴氏在其自传《音乐生活》中谈到他和库贝利克的第一次合作是在1958年,那时巴氏年方十六,库贝利克指挥音乐的一丝不苟、生气勃勃感染了他。12年以后,他们合作演绎K488,巴氏遵循库贝利克的指导:“有时候,我们要牺牲钢琴一时之华丽,而换取整个乐句、整个结构的完美。”仔细聆听巴氏的演奏,他肯定是做到了这一点。
那么,波利尼的演绎是否背离了莫扎特的初衷呢?不是。研究莫扎特的专家认为,莫扎特经常用“协奏曲”的形式,既有瑰丽的音乐取悦上层社会,又以慢乐章来展现自己内心深处的冲突,不时表现出无可奈何的、可望不可即的伤感。在表现内心冲突、伤感方面,K488的慢乐章尤为淋漓尽致。两位大师对K488的演绎,让我们看到了古典音乐是一个巨大的宝藏,给予音乐家无休止的探索,也给予乐迷们永无穷尽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