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其国
1980年6月,在纪念史学大师陈垣诞辰百年、逝世十周年之际,他曾经的学生、著名书法家、教育家启功,将自己十年前为乃师逝世撰写、当时却不敢示人的挽联拿了出来:“依函丈卅九年,信有师生同父子;刊习作二三册,痛余文字答陶甄!”寥寥数语,道出了启功一路走来,和陈垣先生情同父子的师生之谊。
1933年,启功初见陈垣时还只是个中学生,但那时他就已跟从苏州一位老学者戴姜福学习“经史辞章”及古典诗文的知识。后因生活困难,无力继续升学,便由他祖父辈的老世交、大藏书家傅增湘先生,把他介绍给辅仁大学校长陈垣先生,希望能为他找个工作。为让陈垣对启功的才学有所了解,傅增湘还带去了启功的作文。果然,陈垣看了启功的作文后,觉得“写作俱佳”,印象不错,再加上又是学问深厚的傅增湘所推荐,于是当即表示,让启功来见他。
启功带着傅先生的叮嘱,见到了陈垣先生。而陈垣留给启功的第一眼印象,是“眉棱眼角肃穆威严,未免(令他)有些害怕”。这时候,就听陈垣对启功说:“我的叔父陈简墀和你祖父是同年翰林,我们还是世交呢!”启功后来回忆道:“但从我听了这句话,我和先生之间,像先拆了一堵生疏的墙壁。此后随着漫长的岁月,每次见面,都给我换去旧思想,灌注新营养。”
随即,陈垣根据启功曾经教过“家馆”的经历,把他推荐给辅仁大学附属中学,以教学生“国文”。在启功上讲台前,陈垣还给他说了几条“注意事项”,比如提醒他,教“家馆”不同于在学校教学生,应注意等。陈垣对此是深有体会的,他十八岁就曾在广州教学馆。但两年过后,因有人说启功教中学不够资格,他还是被解聘。但陈垣却不以学历论资格,他了解启功,索性让他放手去教大学一年级“国文”。这件事后来让启功每一想起,总是感念不已。一是感念陈垣先生对他的信任和提携,二是感念对他的谆谆教诲。比如陈垣曾对他说,老师站在讲台上,与台下的学生“人脸是对立的,但感情不可对立”。“万不许讥诮学生”,对学生应该“以鼓励夸奖为主”。尤其“不要发脾气。你发一次,即使有效,以后再有更坏的事件发生,又怎么发更大的脾气?万一发了脾气之后无效,又怎么下场?”而陈垣自己就正是秉承这样的理念,从年轻时开始教学,直到逝世,在杏坛整整七十年,桃李满天下。启功即是其高足之一。
除了“说”,陈垣的“行”——实践,同样让启功印象深刻。启功坦陈自己“很不用功,看书少,笔懒,发现不了问题”。而每次和陈垣先生交谈,总会获益匪浅。比如陈垣在交谈中常会提起自己正在研究的内容,有学生因此会问,怎么想到研究这个内容,怎么进行研究的等等。在学生们的疑问中,如有陈垣没有想到的,必高兴地肯定这些提问。启功记得陈垣先生常喜欢说,“一篇论文或专著,作完了不要忙着发表。好比刚蒸出的馒头,须要把热气放完了,才能去吃。蒸得透不透,熟不熟,才能知道”。
除了启功,同样与陈垣的关系“信有师生同父子”的,还有李希泌。李犹记得,陈垣先生曾对他说过,治学要像农夫种庄稼那样,不辞辛劳,胼手胝足,深耕细作,才能得到丰收。李由是想到,陈垣给自己的书斋取名“励耘书屋”,应该“即取义于此”。对此,启功先生想必也会认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