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故乡的春天(摄影) 于老师的“朝花夕拾” 口袋公园里的嘉年华 又一段河湾 自然书写 我爱做菜
第12版:夜光杯 2023-05-08

自然书写

王恩科

当今学书人大多都写过王字,尽管模仿得很像,但仔细察看,只是肤浅的外壳,远没有书圣的那种空灵、潇散和简远。何也?因为我们不是在自然状态下书写的,我们没有书圣的那种境界。我们身上背着太多的包袱——为炫技、为应酬、为成名、为入选、为润格,等等。我们走进了一个世俗的功利的非自然的圈子。“书为心画”,心理负担太重,心手何能双畅?天人何能合一?失去了清净、自然、自在、无我、无为而为的境况,就很难写出高妙的作品。难怪潜心学右军的宋代米芾也感叹:“时代所压,不能高古。”

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颜真卿天下第二行书《祭侄稿》,苏东坡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都是在实用的有感而发的自然状态下诞生的。古人的很多经典,如《鸭头丸帖》《肚痛帖》等,都是生活中信手写下的便条、书信、药方、记事。写时他们没有任何负担、滞碍、压力,更没有什么名利和欲望,压根就没有想到要成名成家,想到手里写的这份东西,将会千古流芳、百代楷模。可见艺术经典往往是在心身放松、不经意地自然书写中产生的。毋庸置疑,自然是书法传统美学的一个高层面的范畴,是书法思想、书法精神的源泉和归宿。离开了自然,就会远离书法,远离艺术。正如老子所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书写不仅是心境的自然,还有笔画的自然。笔画的自然要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触类通变,随态生奇;心境的自然是一种涵养、境界,靠读书,靠修行。书法是玄奥的,只有纯粹自然的笔墨和性情的加持,才会产生特有的法外之法,象外之象,才会生发出超凡的直击人心的艺术语言。颜真卿的《祭侄稿》,写时,心手双忘,心肝抽裂,不自堪忍,故其书顿挫郁屈,不可控勒。尽管《祭侄稿》是一张随意的草稿,但千百年来依然光芒四射,历久弥新,震撼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这就是自然书写产生的魅力。

关于自然书写,先贤有颇多的论述——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书当造乎自然。”“人物器皿之状,鸟兽草木之文,日月星辰之章,烟云雨雾之态。”“纵横有象者,方得谓之书矣。”意思很明确,书法的笔画都抽象于自然万物之体状,书法的笔势都源于自然物体之动态,所以只有把大自然阴阳变幻的天象连觉到书法辩证对比的关系中去,才能产生丰富的艺术之美。“肇于自然”显然是强调了书法美的起源和依凭。而“造乎自然”则是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同构关系和审美取向。总之都离不开自然。

“笔意贵淡不贵艳,贵畅不贵紧,贵涵泳不贵显露,贵自然不贵作意。”“天真烂漫是我师。”可见古人喜欢蕴藉、淡雅、自然朴实、天真罄露的作品,反对矫揉造作,故弄玄虚,刻意雕琢的书法。因为“自然美”是中国书法最根本的特质。大朴不雕是中华民族的审美本色。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

此言告诫我们,心里恬静潇散,无牵无挂,无欲无求,才能写出酣畅真率的好作品。若迫于功利,再精良的笔墨也无济于事。

反观现今的创作境况,发现不少人热衷造作布饰,弃个性,追时风。为参展,疲于奔命,参加冲刺班、大师班、精英班,搞突击训练,一幅作品模式化地重复几十遍几百遍……如此浮躁,能写出率真自然的好作品吗?我们是不是背离了传统文化的社会意义?丢掉了淳朴务实的艺术精神?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