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超
今年是“五卅运动”九十八周年。在波澜壮阔、轰轰烈烈的五卅运动中,广大工人、学生、市民等,同仇敌忾地与帝国主义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也有横沙人的身影,这就是大革命时期入党的共产党员,横沙岛最早的党组织负责人黄汉魁。
1903年黄汉魁出生于横沙,曾就读于横沙养心小学、川沙县城高等小学堂及海门县立狮子山中学,曾任学生自治会会长。后求学于江苏南通体育专科学校,1924年进入上海文生氏外语学校进修英语,其间认识了指引他走上革命道路的早期入党的川沙革命家林钧和王剑三。
1925年“五卅运动”期间,黄汉魁冒着生命危险在南京路的先施公司、远东饭店及大世界等处散发革命传单,表现极为机智勇敢。“五卅运动”后,林钧和王剑三根据他在斗争中的表现,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中共川沙独立支部委员。
1926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黄汉魁按照党的指示加入国民党,担任国民党川沙县党部执行委员,秘密成立了国民党川沙党部横沙分部。1927年3月川沙县临时革命政府成立时任政务委员、农民部长,领导农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回横沙后建立农会,发展会员。
1929年10月,在川沙县召开的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黄汉魁慷慨激昂,公开抨击国民党时政,遭国民党反动派逮捕。1929年12月28日在川沙县城东门外就义时,刽子手用皮带抽打他要他跪下,他坚决不跪并不断高呼革命口号,牺牲时年仅26岁。
黄汉魁的革命经历大部分在岛外,加上牺牲时间久远,家乡人对他的情况知之甚少,他的孙辈只知祖父是早期牺牲的革命家,但保存的资料、照片早已遗失。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编撰《横沙乡志》时,乡政府派员前往南京市的江苏档案馆及川沙县档案馆,仔细翻阅浩瀚的档案资料,查到“大革命”时期黄汉魁先后加入共产党、国民党的书面资料等,泛黄的页面上有密密麻麻的字迹,并盖有多枚中共中央的印章。在川沙县档案馆查访期间,踏访了黄汉魁遇害之地,按图索骥找到当年目击黄汉魁遇害现场的退休老校长,老校长还原了黄汉魁牺牲时的细枝末节,终于黄汉魁的革命经历得到佐证,烈士身份得到确认,他的事迹现镌刻于“横沙烈士纪念碑”首位。
黄汉魁夫妻俩生养一子。他的后人一个孙女两个孙子都居住上海,黄汉魁长孙黄森彬现居住崇明区横沙乡红旗村,他家保存着祖父留传下的一只大衣柜、一只雕花梁床,这两件“传家宝”是黄汉魁新婚时的用品,已有百年历史,在横沙岛上属于凤毛麟角的革命文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