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9日 星期三
明天中午记得抢票 影城改造后昨迎来首批观众 舞出这段“国歌往事”
第10版:文体新闻 2023-06-01
《热血当歌》昨亮相角逐中国舞蹈“荷花奖”

舞出这段“国歌往事”

《热血当歌》剧照 本报记者 王凯 摄

台上,当壮怀激烈的《义勇军进行曲》奏响,热血青年们眼神坚毅、步履坚定地迈向舞台最前端,向着光明、向着未来!台下,掌声伴随着铿锵的节奏,如鼓点击打在心田,当代青年跨越近百年读懂了先辈们的选择。昨晚,作为开幕大戏的民族舞剧《热血当歌》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上演,角逐第13届中国舞蹈“荷花奖”。

故事讲述了《义勇军进行曲》在上海诞生的故事。热血青年田汉、聂耳、安娥在目睹民众的苦难挣扎、国家的内忧外患后,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用文艺作品为劳苦大众和抗日救亡发声,创作出《义勇军进行曲》,唤醒民众。

作品以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等重要抗战事件为时间主线,以《卡门》《扬子江暴风雨》以及《风云儿女》三段“戏中戏”为引,将观众带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第一段“戏中戏”是1930年6月,田汉根据同名小说进行改编的戏剧《卡门》,以女子群舞来展现。红色的鱼尾裙和头顶的艳丽红花遥相呼应,昂首的姿态和有力的步伐展现了女性反叛和野性,还有不羁灵魂。舞者口中咬着匕首,意喻着反抗的决心,和摇曳的红裙形成鲜明对比。

《扬子江暴风雨》是聂耳与田汉在1934年5月合作的中国第一部新歌剧。描绘了码头工人为保护同胞,和日军进行殊死斗争,最后壮烈牺牲的故事。舞台上,通过一个立体装置中绳子的运用,借助“牵”“拉”“拽”“缠”等动作,再现扬子江码头上工人的艰苦生活。而当红光笼罩,码头工人逐一倒在血泊中,这份壮怀激烈、不畏牺牲的精神感染了现场每一个人。

最后一幕“戏中戏”以1935年田汉编剧的《风云儿女》为背景展开,舞蹈处理上,弱化了电影中复杂的人物关系与爱情故事,不突显儿女情感,而表征时代风云。最后,谱写出《义勇军进行曲》时,演员们一步步走向舞台最前端,将全剧推向高潮。

田汉出生在湖南,却是在上海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舞剧中既能看到上海的生活风情画卷,也能感受湖湘文人的铮铮铁骨。全剧开场时,便是看似歌舞升平,实则暗流汹涌的上海滩。舞台被划分成两个时空,充满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息。而当田汉陷入回忆,人们的耳边响起的是湘剧高腔和长沙弹词。

“国歌创作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我们想通过肢体语言和舞台营造让观众走进那个时代。”《热血当歌》总导演之一马波说,剧中展现了中华民族危亡之际各个阶层的人物状态,加入了很多生活化的舞段,“我们想让观众看到田汉、聂耳是如何将个人命运融入滚滚的革命浪潮,用热血书写了进步青年的追求与担当。”

总导演之一李世博特别设计了倒退的舞蹈动作:“我们为最后的爆发设置了铺垫,倒退的舞蹈动作能让人感受到民族的命运始终处在‘倒计时’的状态。”随着小报童和聂耳的相继死去,被压迫的人们终于发出了“最后的吼声”。

《热血当歌》注重以情动人,体现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该剧自2021年首演以来,至今仍在不断打磨。“这部作品主创都是八零九零后,舞台上演员很多都是千禧宝宝,他们跨越近百年时空去演绎那个时代的同龄人,也感染着台下的青年人。”艺术总监、湖南省歌舞剧院董事长杨霞感慨,“《热血当歌》上演以来最大收获便是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我们演出购票的85%都是年轻人。”

本报记者 朱渊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