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9日 星期三
今年法网有些“冷” 用眼睛抚摸“时间的轮廓” 赢了“二队”为何这么开心
第11版:文体新闻 2023-06-01
“大都会”展览今起向公众开放

用眼睛抚摸“时间的轮廓”

槽鼓是本次展览中体量最大的作品之一 本报记者 王凯 摄

当来自大洋洲的三位歌手在浦东美术馆三楼展厅里用当地语言唱起歌谣,环绕四周的展柜里陈列着以纤维、木材、树皮、贝壳和骨头为材质创作的艺术品,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大洋洲艺术策展人玛雅·努库身穿毛利人手工制作的披肩穿梭于展厅,将太平洋的季风也带到了上海。今天起,“时间的轮廓: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大洋洲艺术与传承展”在浦东美术馆正式向公众开放。这也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览首次登陆上海。

展览展出的110余件/组作品时间横跨四个世纪,从中可以发现,这些与陆地文化差别巨大的艺术创作,多与探究起源、祖先力量、祭祀仪式与歌舞表演息息相关,充满了魔幻的色彩与形象,也成为高更、毕加索等现代艺术家的灵感之光。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长马克斯·霍莱因在接受本报记者的专访时说:“在纽约当地,这个展览是我们颇受欢迎的展览之一,孩子们都非常喜欢。”

以阿尤族艺术家在20世纪初创作的盾牌为例,在新几内亚,这块由木牌、纤维、颜料制成的盾牌提供的不仅是物理保护作用。它明亮而生动的设计,旨在通过令人目眩的视觉力量和复杂性威吓对手。以浅浮雕工艺制作的戏剧性图案,大胆地用黑色勾勒,并用红赭色提亮,让图案更加显眼。喙状图案上方一双活泼生动的眼睛让人想起祖先的灵魂。

在斐济,棍子除了用作武器外,还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仪式作用。展览上就有一根此类风格的棍子,创作于19世纪,被称为“谷咕”(gugu),这也是一种河鱼的名称,杆子顶端的形状和设计模仿了这种鱼类带弧度的外形。极其精细的雕刻延续至手柄底部,底部纹饰模仿了时常用来缠绕手柄的纤维。人们握持棍子时,这样的设计可增加抓力。

展览中体量最大的作品之一,是一只出自瓦努阿图北部、用一棵树的完整树干挖空后雕刻而成的高耸槽鼓。在仪式演奏时,乐手会适时敲打它狭长的竖缝边缘,鼓腔共鸣产生了铿锵有力的音调,人们将其视为被唤醒的祖先的“声音”。

“此次展览是纽约大都会的展览首次来到上海,也是大洋洲艺术品巡展的第一站。艺术有着一种连接的力量沟通着三大洲,传递出开放与交流,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陆家嘴集团副总经理、浦东美术馆董事长李旻坤说:“艺术品是船只,在过去、现在、未来与万物沟通。”

本报记者 徐翌晟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