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上博举办“实证中国”大展 光影为媒  以影会友
第9版:文体汇 2023-06-17

上博举办“实证中国”大展

“琮王”“钺王”率先点交入柜

工作人员在检查玉琮 记者 王凯 摄

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第二展——“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将于6月20日正式对公众开放。昨天下午,文物点交工作在上海博物馆一楼展厅举行,两件重量级文物——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琮王”以及组合文物神人兽面纹瑁镦组合玉钺率先点交、入柜、调光。

长江下游是中国早期区域文明发展高度的最典型代表,在距今5800年前的崧泽文化中,就已经出现了最早的社会等级分化现象。又历经数百年积淀,良渚文化的先民最终在长江下游地区缔造了中国最早的国家,并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此次特展展览,用文物来“实证”了五千多年前那个以稻作农业为基础,以“水城”规划格局与营造技术为特征的良渚古国。

上海博物馆和浙江省博物馆率先取出浙博的镇馆之宝“琮王”在媒体面前进行点交。这枚制作于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300年)的玉琮重约6.5千克,1986年浙江反山遗址12号墓出土,是迄今为止体量最大、雕琢最精美的玉琮,堪称“琮王”。器型外方内圆,中间对钻圆孔。琮体四面的直槽内,上下各琢刻一幅完整的神人兽面纹(即神徽)。琮体四周的方形凸面处,每两节琢刻一组简化的神人兽面纹,以转角为中轴向两侧展开。它的功用说法不一,有学者认为琮是一种通天的法器,也有学者认为琮是宗教权的象征。据悉这件文物将仅在上海展出20天。

接着入柜的是一套组合文物——神人兽面纹瑁镦组合玉钺。同在1986年浙江反山遗址12号墓出土,是良渚文化期间中国祖先的手工杰作。它由钺、瑁、镦三件文物组成。一柄豪华的玉钺包括钺身、柄、柄上端的瑁和下端的镦。浙江省博物馆保管部副主任何秋雨说,这是目前唯一一件琢刻神徽和鸟纹的玉钺,有“钺王”的美称。钺身淡青带墨绿色斑。弧刃,两面刃角处均刻有图像,上角琢刻完整的神人兽面纹神徽,下角琢刻鸟纹,图像与“琮王”一致。钻孔较小,上方较为粗糙,隐约可见刻划痕迹。

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表示,2022年夏天“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开篇之作“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成为申城最热的文化盛事,本次“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作为“何以中国”系列的第二个大展,将目光聚焦五千年前后的长江下游地区。

为了使观众朋友们能更加全面了解崧泽、良渚文化及五千年前中华文明的模样,展览期间,上博策划举办多场专题学术讲座以飨观众。6月19日,将举办本次特展的首场讲座,听专家解读“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展期至10月8日。本报记者 乐梦融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