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军舰上安装的主要作战系统全是舶来品
日本自卫官和记者近距离观察进口的美制战斗机
岸舰导弹是少有的日本国产武器,却很难出口
谁也想不到,几年前还差点向澳大利亚出口潜艇的日本,如今连本土军贸市场都守不住了。据英国《简氏防务周刊》披露,受俄乌冲突影响,日本防卫省要求芬兰帕提亚公司尽快转让技术,以便让本国企业特许生产AMV轮式装甲车,以取代过时的国货。日本军工界惊呼,这个“汽车王国”居然要引进舶来品来武装自卫队,实在令人汗颜。
核心科技受制于人
上世纪70年代经济腾飞后,日本一直想跻身军事大国行列,积极发展军工业,一方面为其保留自卫队订货的优先权,另一方面废除“武器出口三原则”,对外推销国产军火,实现“自我造血”功能。
然而,日本军工业的致命缺陷是缺乏核心科技,许多看似先进的国产武器实为“外国零件组装品”。以海上自卫队最新式的摩耶级驱逐舰为例,该舰排水量接近万吨,在东北亚仅次于中国055型驱逐舰。但细看摩耶级的作战系统,几乎全是美国货,动力系统是美国通用电气授权日本IHI株式会社生产的LM2500燃气轮机,宙斯盾指挥系统是直接购买的美国整机,反潜战所用的OQS-102主/被动舰首声呐和OQR-2拖曳阵列声呐都使用了美国专利,而SH-60J舰载直升机则是美国特许生产的。事实上,整艘摩耶级驱逐舰只有舰用钢板是日本自己生产,这样一艘“美心日皮”的战舰,怎么可能在国际军火市场上有竞争力?
日本航空自卫队的情况更差。二战期间能自行设计零式战斗机的日本,经过战后几十年的压制,航空工业已经衰弱到了极点。美国不允许日本大学设立航空发动机专业,造成日本根本没有航空发动机设计师,别说自研,连仿制的能力都没有,只能从美国采购整机。作为日本近年来最重要的C-1运输机、P-1反潜机项目,更是在原型机生产了一大半,才发现从美国采购的铆钉质量不达标,不得不全部返工,整个项目被拖延了近一年时间。连合格的航空铆钉都要外购,可见今天日本航空业设计制造水平问题。
订货太少,设备闲置
相比海自和空自,依靠日本强大的汽车工业,该国陆上自卫队装备国货倒是比例较高,特别是在轮式装甲车辆领域,其现役的82式指挥车、96式轮式装甲车、16式轮式突击车以及轻装甲机动车等,都是由日本企业自行设计生产,是少有的本土掌握核心技术的领域。可日本为何偏偏要采购芬兰装甲车自毁门楣呢?
究其原因,居然是多年来日本各大公司只肯继续生产旧装备,不想搞新武器研发。冷战后期,日本为了树立“和平主义”形象,国产武器只有自卫队一家客户,根本不外销,而在“名为节约,实为抠门”的思想指导下,日本自卫队的武器使用原则是只要还有一点“余热”,就不会换装,令自卫队的装备更新速度慢得惊人。以陆自主力90式坦克为例,研制成功时,其性能远超当时的主力74式坦克,更适合未来战争需要,可防卫厅(今防卫省)每年安排的采购费只有个位数坦克,结果拖到新世纪第20个年头,陆自尚有4个师团继续使用74式,陆自仅有第7师团一支甲等部队彻底换装了90式。别说90式坦克、99式自行加榴炮这种重型装备,就连89式步枪等轻武器,防卫省每年采购量也不过千余支。
过低的订购量,使日本军工企业连小批量持续生产都做不到,只能开开停停,设备调试就是一大笔支出。像三菱重工的军品线,常年有大批厂房处于半闲置状态。更让这些公司头疼的是,为了能在战争爆发时快速生产武器,满足自卫队扩编,这些生产线必须保持良好状态,加之每年都要少量生产,生产线不能封存,必须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日常维护。这就形成“订单少,单价高,减少订货,进一步拉高单价”的恶性循环。在日本经济尚好时,还能勉强维持,如今日本经济持续低迷,防卫省研发经费被不断上涨的人员薪酬挤压,装备采购费还要被外购美国F-35战斗机等昂贵武器挤占,开发武器已变成赔本买卖。结果,除了少数大财团,绝大多数日本企业都不愿再参与研发,只盼自卫队能多采购一些现役装备,让既有生产线可以发挥一些效用,给公司带来点利润,抵消此前的大笔投资。
军工人才断档严重
长期以来,日本武器设计师人数稀少,要满足新武器研发,就难以顾及现役装备的改进了,这导致日本武器改型极少,从服役到退役,结构、性能几乎没有变化。像90式坦克服役超过30年,除了局部零件更换外,没有太大变化。所以,日本自卫队武器总是服役之初非常先进,服役后无法应对新形势的需要,还未全面换装就已落伍了。
从现状观察,这种“千年一面”的窘境不但没有缓解,反而愈加严重。在日本经济腾飞年代,日本大公司都花大价钱培养技术骨干,他们薪水高,福利好,底层员工将之视作改变命运的途径,努力学习技术,自主竞争意识很强。然而上世纪90年代“经济泡沫”破灭后,日本大量投资海外建厂,大批制造甚至设计研发岗位也转移出去。很多技术骨干由于没有背景,加之薪水福利高,最先被公司抛弃,与此同时,许多年轻人在国内难以找到施展才能的机会。由于武器研发的特殊性和封闭性,只能用本国人员,随着日本军工科研队伍老化甚至人才梯队断档,导致许多项目因拖延太久,设计指标、设计思路落伍而不得不下马。不仅如此,由于技能型人才短缺,日本军品质量水平也呈现下滑态势,需要手工制造的非标准件,往往由爷爷辈的花甲老人制造,效率低下,数量更是稀少。这些老人为了自己的生计,又敝帚自珍,不肯将技术精髓传承下去,造成日本技术工人断档。
难怪日本《丸》杂志称,日本军工业在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都有无解的难题,未来可能会与英国一样沦落,自卫队将不可避免地重新回到“美械化”时代。 朱京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