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5日 星期四
国际禁毒日 跨越一甲子“山海之约”启新程 沪新增耕地林地80平方公里 上海首例:新建住宅“交房即交证” 上海出品新船型 “五床联动”养老来了
第1版:一版要闻 2023-06-26

沪新增耕地林地80平方公里

打造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上海样板”

昨天是第33个全国土地日,宣传主题为“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上海以松江区泖港镇和金山区廊下镇为试点,积极探索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模式机制,打造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上海经验”“上海样板”。

“土地整治+”创新实践

近年来,上海实施了17个市级土地整治项目,不仅有效增加了耕地面积和质量、改善了乡村风貌和生态环境,更尝试跨界融合,探索艺术、体育、自然教育等一系列“土地整治+”创新实践。

(下转第4版)

(上接第1版)

同时,上海以土地整治为路径建设10个郊野公园,打造46平方公里的生态野趣开敞空间,接待游客超2800万人次。上海以郊野单元规划为平台,全面推动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制定“以减定增,以增促减”的用地计划联动机制,积极寻求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转型路径。全市已完成规划开发边界外低效建设用地拆除复垦总规模累计101平方公里,其中,新增耕地45平方公里,新增林地35平方公里。

零碎化耕地连成片

松江区泖港镇是上海最早启动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镇之一。市、区、镇协同配合,编制完善郊野单元村庄规划,做到“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后再开工建设”。

目前,泖港镇整合了田、水、路、林、村、产等各类单体项目17个,集聚各类财政资金、社会资本超过30亿元。预计到2025年,净增耕地面积超过5%,5亩以下零碎耕地斑块数量和面积均大幅度减少,永久基本农田布局更加集中连片;实现黄桥村、腰泾村和曹家浜村农民全部集中居住,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新社区;通过“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点状供地”等规划土地政策,吸引优质乡村产业尽快落地。

构建循环生态模式

金山区廊下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通过项目策划与空间规划设计,促进多门类的特色农业产业向上、下游延伸,使得有限土地发挥出最大效益与溢出功能。

以松林楼房养猪场项目为例,一方面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腾挪设施农用地指标102亩,建设4层楼式商品猪育肥舍,实现年出栏12万头,而传统平房养猪要达到这个出栏量则需用地640亩。另一方面在周边同步配置设施菜田,将猪场的粪尿“变废为宝”,构建“猪—沼—蔬”循环生态模式,利用沼气可发电解决猪场职工生活用电需求,还可以提纯天然气并管使用,沼液和干粪输送到农田及蔬菜基地用作有机肥料。

据测算,猪场满负荷全年发电量360万度,天然气并管后每天可节约成本1万元,年产有机肥料3000吨,近9000亩蔬菜基地化肥使用量平均减少50%,每年二氧化碳可减排20000吨,构建了农业产业链、循环链和空间链有机融合体系。 本报记者 杨玉红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