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玥
唐诗宋词入了交响乐,上博的“百物看中国”开启全球巡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一时成为热事。
有句老话叫“不时不食”,这是中国人骨子里对美食的讲究和对时令的重视。就像刚过去的端午节,各色美食成为中国式餐桌上的风景,美食和民俗,乃至更广意义的传统文化,让一个原本平凡的日子添了滋味。在传统戏曲的舞台上,也有很多节令戏,在端午节除了吃粽子、挂艾蒿菖蒲,看一出《白蛇传》,赏一台端午曲会、端午书会,亦是传统生活方式的回归。我们认真过好每一个中国的节日,便是身体力行对传统的尊重。
比如每年端午,对于其来历的考证与科普,就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回溯。《续齐谐记》里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汩罗而死,楚人哀之。”民间亦相传端午节为纪念伍子胥之日。而闻一多认为,端午的两个主要节目都与龙有关,因而端午节中心的意义,该向龙的故事去探寻。龙是古代吴越民族信仰的图腾,百姓也以“龙子”的身份在端午举行图腾祭以求庇护。但那个仅仅求生的时代早过去了,如果还要让端午这节日存在,就得给它装进一个我们时代所需要的意义。
这意义,可以从传统生活方式的回归之中去寻。每逢传统节庆时分,总会有穿着汉服的男男女女自发到豫园去游园打卡拍照,这个文商旅融合之地,已经成为传统文化焕发新生的地标。茶道、香道、评弹、昆曲、越剧……在海上梨园这个“历史的转角”,你可以一眼望尽700年。
如今,海上梨园既是昆剧发展基地,也是评弹传承发展基地,日前在豫园举行的豫上昆曲·端午曲会已经办到第四届。豫园落成之初,便与昆曲结下了不解之缘,明晚期,豫园的主人潘允端痴迷昆曲,设家班24人,生旦净末丑齐全,为昆曲最初形成阶段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上海评弹团也在乡音书苑开出了夜书会《端阳节评弹专场》,院团纷纷以传统节日为主题培养当代观众的观演习惯。
传统文化赋予节日的意义感,是一种不用到远方就可以找寻到的诗意生活,是通过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中就可以分泌出的内啡肽。这样的激情,早已深刻地植入国人的DNA。以西安大唐不夜城景区推出的“盛唐密盒”表演为例,除了火爆出圈的“房玄龄”和“杜如晦”,扮演李白的演员在街头找路人对诗也让人感慨不已,说出一句“金樽清酒斗十千”,路人一下子接住“玉盘珍羞直万钱”并脱口而出后面的诗句。
端午节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假期的闲暇中,你是否重读了《楚辞》,感受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骨?你是否看了一场节令戏曲演出?无论是《春香传》里的“年年端阳年年春,年年杜鹃颜色新”,梁山伯那一句“五月五,过端午,祭奠屈子粽子包,山伯裹粽手脚笨,全靠英台把手教”的情真意切,还是《桃李梅》中的“一年一度闹端阳,祭江赛舟喜洋洋。角黍包金菖蒲粽,白艾熏香煮雄黄”,古老的节日在古老戏腔的传唱下,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