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韩德
走大路,看眼前的大地,听四周的大地。有诗人赞赏野地上一朵秋菊:“我只瞩目于秋原之上一只黄金的杯盏/独擎西风。”有友人思索于广富林出土的一枚古陶罐:“我把一只圆形的陶罐/放在佘山的山顶/绿色的旷野/围向山峰……”颇具《诗经·大雅》“有卷者阿”的动感。
几年前的春天,我走进山西雁门关古老的城门。大地上群山起伏。雁门关外的路难行。雁门关里的路也难走。关隘险峻,“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踏入关内,走进城门,使我心震荡起伏的,是脚下巨型花岗岩条石铺成的关路。这些长数米,宽半米,厚达四五十厘米的块块条石,竟然都坑坑洼洼,形成大小不等的下凹,边缘圆润,显然是漫漫岁月中在极沉重的负荷下磨损而成。光线斜斜地投进幽深的城门洞,地面大大小小、或散布或连绵的凹坑,成斑斑驳驳的深色暗影,如一圈圈历史的涟漪。
磨压出这些凹坑的,是沉重的军车、马匹、粮草、士兵的靴子、将军的马蹄。从李牧、卫青、霍去病、刘琨、薛仁贵到杨家将……以及到此视察的帝王们的銮驾,从周穆王到赵武灵王、汉高祖……直至清光绪。这里也出发过所谓“和亲”的车队。昭君出塞,王昭君离汉的最后一步,就是在雁门关。她是从雁门关出的塞。关内有“公主洞”,昭君曾在窑洞内暂歇。姜夔《疏影·苔枝缀玉》词有感,发出寄托于寒梅的痛惜声:“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几天后我又到了运城。关云长是运城解州人,解州有全国最大的关帝庙。到运城,不可不去解州镇,不可不去关帝庙。钱泳《履园丛话》认为:“(当阳)关侯神庙始于唐贞元十八年。为玉泉伽蓝。宋元明以来,皆有封号。至本朝(清),显灵尤盛,尊为武庙,祀以太牢……今且尊之为帝矣。”解州关帝庙更早,它创建于隋开皇九年(589),宋、明扩建,清康熙四十一年火灾,又用十余年时间加以修复。它错错落落分布着巨大的建筑群,有数万平方米之广。暗红的古砖墙高过树杪,里面处处雕梁画栋,古柏苍翠,牌坊纷纭。关羽当年叱咤于战阵马嘶之中。瞻仰“结义坊”“三义阁”就想到刘关张三人的义薄云天。看到“刀楼”“印楼”“春秋楼”就想及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千里走单骑,夜帐读《春秋》,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华容道……一千八百年前的战云瞬间密布。
走出牌楼,被楼前的繁花镇住。解州关帝庙内有如此精美的花园和长廊。花园极大,四围长廊曲折,秀挺高敞,楹柱间饰以精雕的灯笼锦花纹木挂落,栏杆旁有美人靠,园林工人正在浇花。公园般的庙内园囿,其广阔的地面上,全覆盖地种植了盛开怒放的月季花。时值五月,繁花如潮的月季有粉红、金黄、朱红,我恍然领悟什么叫大地锦绣,飞红万点。心情猛好。一座武圣之庙,供奉勇猛战将的祠堂,当地的民众,让其大地上遍栽鲜花,满目月季姹紫嫣红,遍四周花潮涌动。我一会儿弯腰品赏,一会儿起身拍照,像在花海里冲浪。在这片花香的大地上,我读到的是和平、美好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