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4日 星期四
歙砚之中闻蝉鸣 圆雕玉兔呈祥瑞 一本有故事的棋刊 铜胎雕漆凤尾瓶 婴戏图款竹雕笔筒
第13版:民间收藏 2023-07-01

婴戏图款竹雕笔筒

◆姜连生

我收藏了一只王纪常婴戏图款竹雕笔筒,高15.5厘米,上囗外径16.7厘米,底部外径16.4厘米,上囗用红木镶边,底部用红木作底,笔筒表面采用满工高浮雕工艺,图案是11个童子在一棵高大的桃树下玩耍的场景,配有亭台护栏、山石芭蕉树、池内盛开的莲花、远处山峰云彩等,画面布局合理,刀法遒劲,干净利落。该器年代久远,包浆浑厚,留青及经常触摸处发红发亮。

婴戏图自唐逐步兴起。至宋代大有发展:北宋末年的刘宗道与杜孩儿也因画婴戏图而名噪一时。到了南宋初年,以苏汉臣与李嵩为绘画婴戏图的代表人物,其中又以苏汉臣最受推崇。明清时期是婴戏图的鼎盛时期,从整幅作品仅包含一两个孩童发展到一百多个,神态各异。婴戏图的流行反映了当时的民众心理。历史上宗族文化盛行,传宗接代的观念深入人心,有着连生贵子、五子登科、百子千孙等寓意的图案纹样极受民众欢迎。同时,婴戏图又能反映时代的兴盛与衰落:太平盛世时,婴戏图画工严谨,多见儿童衣纹清晰,眉清目秀,天真烂漫,惹人喜爱。婴戏图中的儿童姿态多样,动作夸张,画面多呈热闹愉悦的气氛;国运衰落时,社会现象折射在婴戏图中,如明末天启、崇祯时期,画面中的孩童们往往瘦骨零丁,形态较为呆板。

王纪常,名浚,清早期竹雕名家,上海嘉定人,擅长刻印和刻竹。赵汝珍《古玩指南》第二十七章“竹刻”一节列举的刻竹著名大家名单中就有记述:“王纪常,深刻笔筒,极工细。”据记载,竹刻艺术在明清时期,出现了“嘉定派”与“金陵派”争艳的格局并达到鼎盛。当时最受文人雅士青睐的是竹刻大师文房类竹笔筒、竹笔杆、竹臂搁之类作品。竹刻可分为三种:一是根雕,二是镂雕,三是留青。所谓“以刀代笔,以竹为纸”主要是指留青,而以留青所刻作品的笔筒、臂搁为多。一件好的留青作品,犹如一幅完美的中国画,远山近水,点染皴擦,非大家莫能为;意境、笔法,亦非一般匠人之所长。

仅从本藏品孩童争抢桃子的画面看,人物动感十足,生动有趣。金秋十月,桃子熟了,一群孩子在一株高大的桃树下争抢桃子。11个儿童分别组成四个画面:桃树左边有两个奔走的孩童,前面一个双手捧桃,后面一个右手拍着前者的右臂。桃树右边有三组画面:左边画面也是两个孩子,他俩各自捧着一个桃子,欢腾雀跃,前面那个孩子还边跑边用鼻子闻着桃香;中间一组画面是三个孩童,两个孩子为争夺桃子打闹在地,其中一个孩子正爬向前面地上的两个桃子,另一个孩子正要阻止对方,第三个孩童手捧桃子看热闹;右边一组画面里有四个孩子,左面一个孩子双手高高举起桃子,右面一个身背小孩的大孩子也双手捧桃跑过来比大小,两人脚边还有一个孩子双膝跪地,欢喜地用双手捧住两个桃子。画面里的11个孩子全都活灵活现,不愧为大师之作。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