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舒
湖州人姚益治为县学增生,他于乾隆二十三年与妻沈氏生下一子,名姚文田。由于姚益治没有经济来源,一生客游四方当幕僚。他把儿子的生计教育全托付妻子沈氏照料。
姚文田(1758—1827),字秋农,号梅漪。少时家贫,由其母沈氏亲授经籍,培养儿子好学之风。因生不起火,揭不开锅,姚文田一天只吃一顿饭。邻人劝其母把旧屋土地卖掉,沈氏摇头说:“我不能卖,待我儿子做官时,此地要盖一品坊呢!”
好学不倦的姚文田在艰苦环境中坚持勤读四书,虽未出人头地,却打下扎实基础。他36岁时以举人应召试,名列第一,被乾隆帝授以内阁中书。姚文田在内阁做撰拟、记载、缮写工作。得以进入档库借得历科状元殿试卷,他认真抄录、揣摩,日积月累,对每位状元的文章、书法了然于胸,练就了一手好书法与好文章。
姚文田参加嘉庆四年考试,险些闹出一场风波。因其秉性刚直,得罪了一位协办大学士,此人位列读卷官之首。他知道姚文田文章书法出众,却不想让才气洋溢的姚文田当状元,就偷偷把姚文田的试卷藏匿在三甲之末的众多试卷内,不让其他读卷官看到。但好几位读卷官在前十名试卷中未发现姚文田手迹,便分头去寻,终于在差卷中找了出来。那位协办大学士不得已把姚文田试卷置于第九。
嘉庆帝阅读前十名试卷中,一眼发现姚文田的文章与书法高出一筹。点名41岁的姚文田为文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姚文田先后出任广东乡试正考官、福建乡试正考官、山东乡试正考官,后任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讲等职。嘉庆二十二年,担任殿试读卷官。
他任主考官时,发现一些地方考场风气不正,官员受贿泄密试题,一些考生则暗通关节、行贿作弊,还有官宦富家子弟向其行贿。他为此写了一副对联贴在考场大门两边:“科场舞弊,皆有常刑,告小人毋撞法网;平生关节,不通一字,诫诸生勿听浮言。”考场托人情、走后门,是常有的事,可姚文田却铁面无私,把门关死。
姚文田先后任兵部、户部、礼部侍郎,后任工部尚书,他屡次上奏,指出百姓负担日益沉重,南方赋税多,北方徭役多,劝谏皇上减轻徭役与降低赋税,严格治理地方官吏不法之行为,由此升任为充文渊阁直阁事。嘉庆十九年,姚文田又上疏嘉庆,勿施酷刑,减缓苛政,爱民才能长治久安。嘉庆阅后准旨,下诏书发展农业、桑业,减轻刑罚。道光帝亲政时,姚文田上奏漕运甚多弊端,须严惩中饱私囊者。道光帝裁革了运丁陋规,严禁漕运官勒索各地州县之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缓百姓生活之贫困。
在姚文田二十多年宦海中,官品清正,为民代言,他曾以一副对联描述自己心情:“过如春草芟难尽,学似秋云积不多。”上联说:人在仕途,过失就像春天野草一样,割除不完;下联说:人的学识,仿佛秋天的云彩,怎么积累也不能满足。上联自勉兢兢业业,处事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一旦犯错,常难以更改,告诫自己处处小心。下联督促自己读书做学问要有恒心,贵在坚持,永不满足。
在其书斋,姚文田撰的另一副自题联更为时人所津津乐道,联曰:“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纵观姚文田一生之所为,他在“积德”与“读书”上,相当出色。姚文田为官一身正气,敢于直言谏君,在大是大非上,始终站在百姓一边。他学识渊博,文章与书法称誉于一时,其试卷曾被誉为当时“状元第一卷”。姚文田于道光七年,官至礼部尚书,病逝于任职期间,享年69岁,谥号“文僖”。
姚文田的三副对联,流传至今,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