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北
有天晚上散步,抬头忽见夜空半月,感觉甚美,为何从前的我无此体会呢?
从前的我爱满月,谁不爱圆满。但生活教会了我,圆满太罕见,“缺一点”是常态。且月满则亏,到达顶点意味着之后走的都是下坡路。半月之美还在其不确定性,当云飘走时,她会变丰满;有云来时,她则变得更瘦削。接下去几天她是往丰盈里走变成圆月,还是往苗条里走变成月牙,留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半月如人生行至半途,未来仍有改变的可能、遐想的空间。
从前的我难有抬头赏月之心,往往低头看路,或看看运动手表上的步数配速心率。活在数据里、追求效率,把日程安排精确到小时,严格按日程表走。那时的我,哪有时间和心情看月亮?只有当我跌了跟头、碰了壁,领教了“欲速则不达”,学会放慢节奏后才有心看月亮。反思从前,“快”带给我什么呢?首先是疲惫,然后越是想迅速把事情解决越容易出纰漏,完成度不佳。后来我才明白“事缓则圆”,很多当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放一放、反而自然就解决了。
踩准节奏很重要。俗语说的“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就是没掌握好节奏,忙活半天收获甚微。一路高歌猛进、不懂迂回曲折,大刀阔斧地乱砍,终是把刀斧砍坏。找到自己的节奏还意味着不被他人带节奏。现在网上的专家大V满天飞,他们的话听上去都很有道理。拿张雪峰指导家长给孩子报专业为例,如家长们听了他的意见后一蜂窝地去报那些好就业的专业,不难想象,此专业反而会变成竞争最激烈的赛道,学生毕业时会不会就业市场已饱和甚至过剩,找工作更难呢?
半月和半山腰的风景有相似之处。登顶的攀登者往往是被歌颂的英雄,他们的冒险故事被书写被拍成电影。但我也想点赞那些留在半山腰看风景的人,明白自己的能力所在,把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何尝不是一种智慧!周围的几个朋友在面临职业晋升时都选择了“适可而止”,没有向前一步,因为向前的代价是要奔赴外地,和家人分居几年。权衡何者对自己更重要,毅然放弃更高的职位、更丰厚的薪酬,在慕强文化盛行的当下,在我看来更难能可贵。他们能舍去“更高、更强”的外在,保留“更适合、更自在”的内心。换作我们处于同样境地,不妨也问问自己,职位更高又如何,收入更多又如何?多问几个“又如何”,答案就不明而喻了。
欣赏半月,因为她是更常见的人间真实。现代人的疲惫感多源于追求成就感,但若追求真实感,找到自己的节奏感,想必会有更美丽的心情去欣赏更多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