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城运中心工作人员监控城市运行 本报记者 张龙 摄
今年4月首届上海苏州河半程马拉松赛举行时,普陀区依托“半马苏河数字治理应用场景”和“苏州河半程马拉松比赛多维度安全保障系统”,将18个安保工作关键要素全量纳入系统,实时监测4000余名参赛选手、244处重点部位等动态情况。根据实时路况信息,对赛道周边人群密集、车辆拥堵等区域推送AI预警,为人群疏导、车辆分流提供支撑。
这项赛事成功举办的背后,凸显了普陀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以下简称“普陀区城运中心”)携手区公安分局,运用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这个利器助力“高效处置一件事”发挥的作用。
“作为一支平均年龄36岁的团队,我们以线上信息流、数据流推动线下业务流程再造,第一时间发现城市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扁平化调度、可视化协调,实现城市运行管理的全量、全要素、全流程数字化转型。”普陀区城运中心主任张军介绍,他们以“高效处置一件事”为目标,深入推进“一网统管”平台建设,搭建统一的“数智底座”,建设“1+10+N”城市运行管理平台,即:1个区级平台+10个街道镇平台+N个业务平台,充分发挥区级平台中枢作用,促进区、街镇、委办平台交互协同,实现五个“一”的能力转变:一屏发现、一口派单、一站处置、一网评效、一键智搜。
“一屏发现,即汇聚普陀区10多万个传感器信息,对运行问题由被动处置向主动发现转变。”普陀区城运中心副主任尹科强说,一屏发现运用“人防+技防+智防”联防机制,紧盯城市治理的痛点难点问题,日均约发现事件2500多件(热线事件约220件、网格约2300件、应急事件约3件、智能案件约15件)。
区城运中心还整合7个部门、4个街镇,800余个智能感知设备和行业管理数据,构建苏州河智能感知体系,搭载乱扔垃圾、沿河聚集、违规停放非机动车、河面漂浮物监测、行人意外落水等5类AI算法,智能发现苏州河沿线治理问题并派单处置,形成“自动发现—立案派遣—协同处置—督办审核—结案问效”闭环流程。
在普陀区城运中心,12345市民服务热线平台建设,以“治理的数字化转型”为引领,着力提高对市民诉求的分析能力,践行“未诉先办 服务靠前”理念,努力将问题化解在市民投诉之前,将疑问解答在市民求助之前。
区城运中心副主任何骏慧告诉记者,噪声扰民是热线投诉的热点、难点,城市建设带来的施工噪声投诉量更是居高不下,且处置效果不理想。去年,热线平台直面痛点,联合区环保局、区建管委、区城管执法局,以“12345+噪声”为专题,多次指导施工单位做好防护措施避免矛盾产生,使得同期区测评的市民满意率提升了7.4%。
普陀区城运中心团队以“人靠谱(普),事办妥(陀)”的作风,奋战在城市运行管理一线,近年来获得了上海市工人先锋号、上海市巾帼文明岗、上海市职工劳动和技能竞赛优秀集体等荣誉称号。
本报记者 江跃中 实习生 姚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