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闵行区综合交通规划(2022—2035年)》发布,这也是上海首个区级综合交通规划,旨在优化闵行区以及周边区域的交通状况、补齐通行短板,重点解决轨道交通、路网配套、越江通道、公交线网、公共停车设施五个方面的问题。
填补局部轨交盲区
目前闵行区内运营轨交线路有11条,站点55个,轨交站点600米范围覆盖全区约1/4的人口,总里程92公里。在规划方案中,闵行区将立足全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优化线网系统及末端衔接,填补局部区域轨道交通服务盲区,加强多层次轨交网建设,实现城市开发边界内轨道交通站点(含局域线)600米人口、岗位覆盖率49%和59%,站点总数超80个,市民出行将更可靠、更舒适、更便捷。
例如,23号线一期工程,全长28.5公里,共22座车站,途经闵行区和徐汇区。此线路闵行区范围内沿龙吴路和东川路走行,设置站点14座,预计2027年竣工。15号线南延伸工程全长10.3公里,闵行区内线路长约2公里,设置车站1座,计划2023年开工。
打通更多“断头路”
闵行区与青浦、松江、奉贤、浦东、嘉定、徐汇、长宁等7个区相邻,扼守上海中心城区西南部的交通要道。当前,区内道路总里程1419.29公里。目前闵行区骨干路网基本建成,但过境交通占比高,系统路网提升需求大,且受河流、铁路、高速公路阻隔,存在较多的瓶颈路段及“断头路”。
在规划中,未来将通过高速、快速路增设匝道、骨干路交通功能提升、区区对接道路持续推进、地区路网进一步完善、断头路打通等举措,提升对外交通服务能级,推动道路系统扩容提质,形成高效便捷道路交通网络。
提升越江集散功能
闵行区横跨黄浦江、苏州河两岸,已建越江通道5条(闵浦大桥、奉浦大桥、闵浦二桥、闵浦三桥、虹梅南路隧道),在建过江通道1条(银都路越江),现状东西向越江间距8.4公里。为填补南部地区越江功能短板,构建两岸融合的联系纽带,提升越江集散功能,规划中闵行区将形成5条东西向、4条南北向越江通道。目前正在建设中的银都路越江隧道工程,全长3.8公里,其中越江隧道段长约2.7公里,采用双管双层双向8车道布置。计划2024年度建成通车。
推行智慧道路停车
目前闵行区车均泊位1.04个,处于较低水平。在规划中,闵行区将坚持静态交通供需匹配,综合施策缓解停车矛盾。按照停车分区发展策略,实施差别化的停车管理政策,规划设置公交引导区、适度配给区和发展平衡区三个停车管控区,构建区域以静制动、合理布局的静态交通系统。
目前,闵行区正在大力推行智慧道路停车,加快停车设施提质增效,在莘庄镇、吴泾镇等部分路段试点停车智能管理系统,目前区内共有10条道路503个泊位对接了市级停车平台上线,计划至2024年道路停车智能化管理全覆盖。
增加公交线网密度
此外,闵行区当前线网密度2.2公里/平方公里,500米站点覆盖率91%,与主城区尚有差距。在规划方案中,闵行区将持续推进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两网融合”,建设多元优质地面公交。根据规划,轨道交通站点周边50米常规公交站点设置率预计达90%;常规公交线网密度预计达2.5公里/平方公里,常规公交500米覆盖率达100%。
本报记者 李一能